2006年6月9日,在韩国济州岛东北部,海女博物馆对外开放。这里坐落于旧左邑下道里的丘陵之上,背靠大海,环境优美。1932年1月,在这一带爆发了海女们反抗日本殖民掠夺的运动——
2024年10月2日清晨,我从环岛公路边的民宿酒店出发,步行穿过村庄后,来到海女博物馆。登上山坡,绿草如茵,博物馆的外观好像一艘巨大的舰船,矗立于济州海女抗日运动纪念公园内。目前,这里的门票为1100韩元(折合人民币约5.6元)。
走进博物馆大厅,迎面是海女雕塑,由镂空的铜丝拼接而成,展示了海女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海女也被称为“潜女”或“潜嫂”,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指那些不借助工具下海捕捉鲍鱼、贝类、海草等海物的女性。
1.海女的生活
在展厅中间,复原展示了一座海女住宅,陈列着海女李南淑(1921—2008)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日本统治时期,她出生于济州市旧左邑坪岱里,从13岁起开始当海女,潜水一直坚持到80岁。
济州女性的生活与其他地区不同,男性在外工作,女性负责家务。但是,女性还要从事农活和潜水等经济活动,根据潮汐时间,进行海里作业,一天不能休息。
这里陈列着济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复原展示的饭菜饮食,展示了海女们的生活面貌。济州女性的服装为上衣和裙子,由于需要连续地劳动,劳动服被当做日常服。济州人以秸秆和野草制作摇篮、水篓、食物篮等生活用具,以火山灰土制作坛、缸、运水罐、渔网坠、章鱼桶等生活容器。
海女们流传着一句谚语:“于阴间挣,在世间花。”由此可见,海女的水下工作非常危险。平时,海女信奉掌管大海的龙王神,随时准备好祭品,前往海边的神堂,祈求水下的安全。
每年农历二月,都会举行灵登神祭。灵登神能保佑海上安全,为海女和渔民带来丰收。相传,阴历二月初一灵登神进入济州岛,在海边播撒裙带菜、鲍鱼、海螺、石花菜等种子。二月十五日,经过牛岛,离开济州。三月八日,还会举行潜嫂神祭,乃海女的代表性仪礼和节日。
2.海女工作的场所
在展厅的入口处,复原展示了海女们工作和休息的场景。她们穿着潜水服,手里拿着捕捞工具,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走来,坐在海边用石头围成的烳匋里取暖休息。
烳匋是海女们更换衣服的地方,也是捕捞间隙稍做休息的地方。同时,这里还是海女们交流下水工作技巧、工作要领、海产位置等知识的地方。过去,在济州岛海岸边的每个村庄,都有三至四处烳匋,全岛现存七十多处。
这里陈列着海女们的作业工具和服装,包括潜水网兜、潜水眼镜、鲍鱼钎等,并将潜水小棉袄和橡胶潜水服进行对比。海女下海捕捞时穿的潜水小棉袄也被称为“水服”,上身是棉布白衫,下身是女士内衣,容易穿上和脱下,头发用包头巾盘起。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海女们穿上了橡胶潜水衣,便可以长时间在水里进行捕捞。除此之外,还开始使用护目镜、腰舟网兜、短柄锄等新式的工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安全健康得到保障,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1629年,在李健的《济州风土记》中,留下关于海女捕捞鲍鱼的记录。此外,在《朝鲜王朝实录》《知瀛录》《存斋全书》等众多历史文献里都有海女的文字记载。
近代,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爆发由夫春花、金玉莲、夫德良、高且童、金启石五位海女代表领导的抗日运动。通过夜校学习,接受民族教育,与青年民族运动家联合,将海女单纯争取生存权的斗争提升到抗日运动的高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海女们形成“契”的自生共同体,不允许一个人单独行动,应该共同前往一起作业。根据年龄、品德、潜水技巧等因素,海女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被分为上军、中军、下军。其中,年长者成为海女们的榜样。
3.海女的一生
通过海女们的回忆,讲述海女们的一生,从第一次下海捕捞到成为上军海女的过程。虽然她们的生活艰苦,但是大海给予她们对等的补偿。随着人们对海女认识的改变,她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体面。
2016年11月30日,韩国济州海女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女文化呈现出区域共同体拥有的文化多样性,这些为生活拼搏的海女们被永远记录进人类的历史,被誉为现实生活中的“美人鱼”。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