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2024年10月
NO.122
封面
目录
独家阅读
中国茶业:五年鼎新分外香
策划_《茶道》编辑部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刊推出茶香飘过七十载的专题报道,记录了70年来影响中国茶业的人和事。转眼五年过去了,中国茶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稳步前行,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根据中商产业研究所的数据,2019年中国茶市场规模458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6646亿元。
这五年,围绕着中国茶业发展新的关键词,如“三茶”统筹、申遗、国际茶日、大健康、新茶饮、直播带茶等等,带领着中国茶业不断革故鼎新,用优质健康的产品和美清和静的文化陶冶着全世界的爱茶人。本期回望中国茶业这五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三茶”统筹引领
中国茶业迈入新时代
在新时代,“三茶”统筹理念的提出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三茶”统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做好这三篇大文章,才能实现中国茶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立国际茶日
以茶为媒的国际化传播
到今天,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世界爱茶、饮茶的人数超过30亿,遍布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最新的数据预测,至2025年全球茶叶市场规模将达到2667亿美元。设立“国际茶日”,不仅是对这一古老饮品和古老行业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国茶与中国茶文化的认可。
大健康时代
茶产业融入大健康产业
“新冠”疫情期间,自古就有健康属性的茶,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菌抗病毒的功效上有着可喜的表现。可以说,茶是大健康产业的标志性产品,茶产业融入大健康产业乃大势所趋。
智能化强劲赋能
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以人工智能、遥感测绘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到茶叶生产、加工、跨界应用、储运等诸多领域,有力推动了我国茶业科技以绿色、生态、安全、智能、健康为重点实现系统提升和质的飞跃。
入列多项“世遗”
中国茶国际“声量”渐大
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国际上的“声量”越来越大,“国际茶日”的设立、茶叶及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遗产等项目申报“非遗”与“世遗”的成功,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高度自信。
直播红利显现
给茶行业注入新活力
在直播间里,即便是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茶叶,也通过体验装的形式变得亲民起来。消费者无需承担高昂的试错成本,即可轻松尝试各种茶叶。这种低门槛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让茶叶市场变得更加活跃。
新茶饮品牌时代
出海卷起“中国风”
当国内新茶饮市场成为一片红海,在降本提质增效过程中,众多品牌除了在品类创新、供应链优化、“智改数转”等方面发力,纷纷将目光转向亟待开发的海外市场,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新茶饮也开启“大航海”时代,“卷”向海外。
习茶
秋来江畔闲煮“云”
文/图_左如
于江畔茶座设席,煮水听潮,品一款珍藏的1992年“广云贡”生茶。32年的陈期,将会“酝酿”出怎样的美妙滋味?
物语
“黑”茶器论
文/图_晏楠
黑茶器最为人所知的当属产于福建建阳的建盏。不过,建盏的黑是从里到外的黑,从不单一匮乏。 在建盏里,黑是一种表象,内里有着包藏万物的无限。
幽赏
闲暇时光隐于茶
文_闻彦 图_周昂、受访者提供
没了烟火气,人生便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坐落于市井小巷中的余隐茶空间,既有深山的宁静,又带着一身人间烟火。茶客们也不慌不忙,如清风自来。在甘醇的茶香中,他们忘掉疲惫,开启自己的专属“茶时间”。
“95后”小余的大理茶客厅
文_程香 图_被访者提供
芭蕉树荫满地的午后,日斜阑干的黄昏,清蝉嘒嘒,疏桐流响。八月盛夏已至,不如,去有风的地方,去小余的大理茶客厅,喝杯功夫茶,遇见不一样的夏天……
茗人
瑞士科学家
“老博”的悠然茶情
文/图_闻彦
瑞士人博哲若,我亲切地喊他“老博”。他长居云南20年,最著名的“壮举”是将一片橡胶林改造成了“小森林”。他专注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个茶酒皆爱的“饮君子”。
特别报道
海南白沙新农人符小芳:
陨坑有机茶,托起“共富梦”
文_闻彦 图_杨巍
70万年前,一次宇宙间的壮烈碰撞,在海南中部葱郁的白沙黎族自治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个直径横跨3.7公里的陨石坑,埋下了“来自星星的礼物”。70万年后,“黎族女儿”符小芳在这片被自然之力精心雕琢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梦想、挑战与重生的有机茶传奇。
问茶
赤壁羊楼洞:
“茶道”青红,古镇沧桑
文_杨巍
沉甸甸的茶砖,或黑茶(青砖),或红茶(米砖),主产羊楼洞一带,曾是欧亚万里茶道上的“金砖”——书写了关于茶的财富传奇,也给鄂南山乡带来熠熠荣光……
将进茶
一碗茶冻,润物无声
文/图_初空
秋日,茉莉花茶、高香乌龙茶、老白茶、红茶等都适合用来制作茶冻。透明Q弹的桂花乌龙茶冻尝起来既有冰凉清爽的甜味,还能感受到桂花的余香蔓延,仿佛一口吃掉一个秋天。
七碗流风
茶粥与茗糜
文/图_竺济法
茶粥又称茗粥、茗糜,以茶叶青叶、干茶、茶粉或茶水煮粥。糜是粥的别称,一般认为,南方称粥,古代北方则多称糜。
专栏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茶道》第122期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茶道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