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人常言:“男儿膝下有黄金”
而军人的膝盖,更是坚韧如钢,然而,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却心怀愧疚的跪在了他妻子和孩子的长眠之地,而所有知晓这段故事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他就是西藏阿里军分的汽车兵:张良善;两度荣获二等功,六次摘取三等功,连续两年被誉为“昆仑卫士”
然而,在这位铁血英雄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柔情与牺牲、爱与遗憾的感人故事。
1、边疆上的守护。
新藏公路,以高海拔著称,而且蜿蜒曲折的山路,常常被厚重的冰雪覆盖,形成了一道道险峻的天堑。
然而,就在这危机四伏的道路上,一辆辆运输车却毅然决然的穿梭在冰雪与峭壁之间,只为将宝贵的物资送达守卫边疆的前线。
因为在那里,有一群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坚守在国家的最前沿,日夜不息地守护着每一寸领土的安宁与稳定。
2、高原汽车兵的岁月
身着军装,英姿飒爽,成为一名军人,是很多男人的梦想。它不仅象征着荣耀,还代表着勇气与奉献。
终于,在1984年10月,张良善如愿以偿地踏上了从军之路 ,当时他才18岁。
1986年,面对众多可选择的服役地点,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自愿申请前往条件最为艰苦、环境最为恶劣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军区。
在这片遥远而神圣的土地上,张良善成为“新藏线”上的一名普通却又不凡的汽车兵。但是那地方对于从未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他来说:根本受不了。
随着海拔的升高,氧气稀薄,没过多久就头疼欲裂,好像是有千万根针在刺穿头颅,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张良善咬紧牙关,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最终完成了第一次的运输任务。
但是,这条路上的困难和危险,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高原常年被积雪覆盖,一眼望去,周围全是刺眼的“白地”,让驾驶员的视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更糟糕的是,积雪覆盖的道路变得异常湿滑,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也需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每一次的刹车与转向,都是对判断力与反应速度的极限考验,稍有不慎,便可能滑出道路,坠入万丈深渊。
除此之外,雪崩、冰陷更是屡见不鲜,看似坚实路面,其实可能隐藏着深不见底的冰窟窿。
有时,驾驶员们刚刚从雪崩的魔爪中逃脱,还未及松一口气,回头望去,道路就被雪掩埋住了,大家的心中也不免涌起难以言喻的恐惧与敬畏。
所以,每一次出任务,张良善总会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私下里,张良善开始刻苦钻研雪地驾驶技术,锻炼自己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驾驶本领。
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书籍到视频,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尝试和反复练习刹车、转向等操作,还会模拟突发情况自己的应对方案。
除此之外,他还开始学习起保养检修的知识,从日常保养到故障排除,他都一一掌握。
而且,他也开始研究和观察天气变化,出任务前,除了看天气,他还会观察云层情况,风向和湿度,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在张良善的记录册上,字里行间都是平日对所学知识的深思熟虑后,每一部分内容他都会细致地梳理、归纳,并配以自己的见解与心得。
凭借出色的驾驶技术、扎实的汽车维修知识、强健的体魄以及丰富的驾驶经验,张良善在高原运输车队中脱颖而出,成为车队的队长。
3、汽车兵的英雄魂。
张良善的车队,肩负着诸多艰巨而重要的使命,他们会频繁穿梭于高海拔的无人区域,甚至是那些人迹罕至、环境极端恶劣之地。
每一次出征,都意味着他们将面临难以预料的挑战与风险,路途之中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就比如“什布奇哨所”。这个哨所几乎终年被厚厚的积雪紧紧包围,与世隔绝,宛如一座孤岛。
什布奇哨所守护士兵们的生活所需,从食物到燃料,从药品到衣物,每一样必需品都需要经过艰难的运输,才能抵达这个遥远的地方。
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巨的运输任务,许多人往往心生畏惧,但是张良善他却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选择主动完成运输任务,成为了这条“死亡之路”上的常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10月,张良善车队好不容易将物资运送到什布奇哨所,突然:原本就崎岖不平的山路被大雪彻底封死,运输车队一时间动弹不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张良善马上下车,和队员们一起,试图利用有限的工具,在积雪和坚冰中凿开一条回家的路。
但是仅凭铁锹和冰锄,想与这冰天雪地战斗其难度可想而知。
几把
车队行进困难,粮食也没带多少,物资的匮乏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力与意志力。
作为领队,张良善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先把仅有的物资让给其他的队友,自己则忍受着饥饿和寒冷。
其实大雪封路,一旦长时间被困等不来后续救援,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危机关头,他始终以战友为先。
除此之外,张良善也是一位心怀大爱的善良之士。
面对人民群众的求助,张良善没有丝毫犹豫。
同样是寒风凛冽的一天,张良善带着队员出去巡逻,前方突然窜出来一位5、6岁大的小姑娘。
她操着一口不算流利的藏语,满眼泪光可怜巴巴地跟张良善说,她的奶奶突然晕倒了,她在这冰天雪地里等过路的人,可好长时间过去了却一个人影都没看到了,希望解放军战士能救救她的奶奶。
听闻小姑娘的话,张良善命令几个队员继续前行,而自己则跟着小姑娘来到她家中。
张良善背着小姑娘的奶奶,在冰天雪地中走了十几里山路,才送到了当地的门诊处。好在,来的及时,奶奶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且,张良善得知她们家生活困难后,尽管他自己的经济补贴并不宽裕,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一部分钱留给这户人家,以解燃眉之急。
小姑娘流着眼泪说什么也不要,但张良善还是将钱塞进她手中,然后转身离去了。
可以说,张良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在张良善身上,看到了军人职责与人性善良的完美融合。
在新藏线上,张良善所在车队多次为边境哨卡运送急需物资。自1986年起,张良善频繁穿梭于新藏线,累计往返上百次,行程总长达6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十多圈,运输的物资总量近千万吨。
两次二等功、六次三等功、“十大杰出青年”、 “高原模范汽车兵”、 “五一”劳动模范这些奖章就是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见证。
不仅如此,他的奉献精神和在地方上的善举,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敬意,还收获了当地民众的爱戴。很多人都以他曾获得的“共和国的脊梁卫士”称号称呼他。
4、雪山上的抉择。
在28岁那年,张良善与一位名叫何桂丽(一说赵桂丽,但《中国军网》、《新京报》等官方文章都显示为何桂丽)的姑娘喜结连理。
结婚当天,张良善跟妻子说,嫁给我这么一位随时有任务的人,真是苦了你了。
而妻子也十分体贴入微,结婚后总是宽慰张良善不必为自己分心,还不忘叮嘱他驾车时要格外注意安全。
妻子怀孕后,张良善考虑到自己休假的时间实在有限,为了让妻子安心,同时考虑到妻子独自在家没办法照顾自己,他决定将妻子接到部队共同生活。这样,即便再忙,他也能尽可能多地陪伴在妻子身边。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生命的道路上充满了无数的抉择。在妻子就要临产时,张良善接到了紧急运输过冬物资的任务。
一边是怀孕的妻子,一边是山上守防的官兵,面对这样的抉择,张良善内心很是煎熬。
但是张良善对雪山里的环境他太了解了,如果这批物资无法送达,山上的战友们根本挨不过寒冬,到时候是会死人的!
作为军人,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使张良善决定:舍弃小家,执行任务。
但是天不遂人愿,张良善刚走没几天,怀孕的妻子就突然病危了。
原来,高原情况复杂,低压低温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孕妇和婴儿缺氧,高压环境同时还会影响孕妇血液供应,极有可能一场小病就会变成难产。
起初,何桂丽的身体状况还算稳定,然而,当张良善正行至红柳滩时,张良善却接到消息:妻子患上感冒且病情突然恶化,医生正在全力抢救,情况万分危急,需要他即刻返回。
张良善心急如焚,路上他几乎将车速飙至极限,然而,返程到狮泉河时,他又接到了医院的通知:难产引发大出血,妻子何桂丽和腹中的孩子必须做出选择,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张良善一听这话,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他几乎要崩溃。他拼命喊着:“都要保,都要保!实在不行,就保大人!”
但现实是残酷的:孩子没能保住,而且何桂丽也因难产大出血。
张良善
他见到了弥留之际的妻子,那张曾经充满生机与温柔的脸庞,也因大出血变得苍白如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妻子用尽最后的力气嘱咐张良善张良善: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里,照顾好自己。
妻子离世后,张良善长时间沉浸在无尽的哀伤和自责之中,难以自拔。
再后来,他身穿笔挺的军装,双膝跪地于妻子的墓碑前,泪水止不住的掉落。
而这一幕,也被记者拍下来传到了网上。至此,人们才知道这位最坚强的“共和国的脊梁卫士”那脆弱的一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良善在战友们的关心与支持下,逐渐从失去妻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部队的运输工作中,用忙碌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后来,他与伍菊重新组建家庭,并育有一女。
尽管张良善组建了新的家庭,但他对前妻何桂丽的记忆从未淡去。每当到了何桂丽的忌日,张良善都会前往她墓地,陪她说说话。
后来,张良善因在部队的杰出表现,成为了军区副政委。
值得欣喜的是,张良善的坚韧与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女儿张炎君:自幼年起,就对边防事业有很大的梦想与热忱。
最终张炎君经过努力,终于留在西部边防,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伍菊和张炎君
结语:
张良善的故事,是勇气与担当的赞歌,是对家国情怀最深刻的注解。
他不仅是新藏线上的守护者,更是所有人心中的榜样,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崇拜!
向边防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