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军称慰安妇为“P”, 原来在南京这些地方都建有慰安所
随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接踵而来的就是无休止的慰安妇制度,为了弥补本国慰安妇人数的不足,日军将征集慰安妇的源头转向了中国。据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统计,在日军14年的侵华战争里,大约有75%的慰安妇死于日军的蹂躏之下,具体总人数约20万至30万左右,这一数字完全不亚于一次南京大屠杀 。
关于“慰安妇”这个词的含义,在日本很多翻译书籍中均给出了解释,比如“随军到战地部队慰问过官兵的女人”,或称“慰安战地官兵的女性”,显然这种解释是不够合理的,大有掩盖日军暴行之意。据曾经关押在抚顺的一位日军战犯说,日军官兵习惯称慰安妇为英文字母“P”,即英语“Prostitute(娼妓)”的首字母。
据相关数据统计,日本慰安妇一般专供日军将佐级军官,平均分配比例为1∶10;朝鲜慰安妇一般专供日军下级军官,平均分配比例为1∶40;而中国慰安妇,专供最底层日军士兵,平均分配比例为1∶80。最早的慰安所设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起初专供日军海军官兵,后来才逐步开放给日本陆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从南京大屠杀起,慰安所逐步在占领区“风靡”。
据日军机密文件《陆支密大日记》中记载,日军在1938年3月时要求各派遣军召募营妓,强调必须慎选适当人员,并与地方宪兵、警察秘密合作,以保持军队威信 ,避免产生社会问题。日军特务战犯永富博道回忆说:“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我作为日本特务机关的一名成员,专门负责诱拐中国妇女。部队从上海向南京进攻途中,我亲自负责设置了6个慰安所。沿途,我把一些逃难的中国年轻妇女诱拐到慰安所。”
据曾经参加南京作战的日军战犯说,在日军占领南京后,曾命令汉奸王承典、孙叔荣、乔鸿年等人,掳掠当地妇女100多人,在傅厚岗、铁管巷等地建立慰安所。1938年2月又在山西路口建立上军北部慰安所,在铁管巷四达里建立上军南部慰安所,4月在夫子庙贡院街同春旅社和市府路永安里建立两处慰安所。
除此之外,日军还利用发放“良民证”的手段,从武汉、广州等地大肆抓捕年轻女子,然后将她们运往北方日军占领区充当慰安妇。由于日军对这种事情做得非常保密,以至于这些女子被抓后,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她们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