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上,《我的乳娘》再现至真母爱

10月11日至21日,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在烟台市和临沂市举办。由威海选送的吕剧《我的乳娘》在临沂市蒙山沂水大剧院上演,该剧以戏曲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乳山红色乳娘哺育革命后代的人间大爱,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主旨,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参与演出的85件作品,是经过层层遴选和选拔的群众文艺精品力作,代表了当前我省群众艺术领域创演的最高水平。汇演将按照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门类进行七场演出,并将评选产生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20件(每个门类作品各5件)。

乳山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编排并演出的《我的乳娘》,取材于当地红色乳娘的感人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党政军妇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在险恶的环境中,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却无法随身带养。为了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胶东行署和胶东妇联筹办了战时胶东育儿所,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1942年,胶东育儿所几经辗转,最终转移到乳山境内(时称牟海县)。

在当地,胶东育儿所物色了一批哺乳期妇女作为乳娘。为了隐蔽安全,也为了让孩子们有个温暖的家,孩子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住,称乳娘“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敌人扫荡时,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就分散到孩子的住区,分片包干,同乳娘一起带着孩子反扫荡。期间,乳娘肖国英因抱不动两个孩子,她把亲生女儿藏进了草垛,却抱着乳儿“远落”藏进了深山;乳娘姜明真把亲生儿子藏在无人山洞,自己抱着乳儿“福星”逃命;乳娘初典英为了把乳汁给乳儿“八一”吃,先用芋头把自己的孩子喂饱再给“八一”喂奶;乳娘矫曰志哺育乳儿“生儿”四年,十几次为“生儿”献血,以命保命……

胶东育儿所多次被迫迁徙,但收养的乳儿却越来越多。出于保密,乳娘们不知道乳儿的父母是谁,也不知道乳儿的真实姓名,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在困苦中哺育乳儿的乳娘也大都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在这段苦难的岁月里,乳娘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战火纷飞中,当地老百姓和老百姓的孩子死伤无数,而胶东育儿所的乳儿却无一伤亡。

新中国成立后,胶东育儿所的绝大多数孩子回到了亲生父母或亲属的身边。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历史使命,有9名孩子因父母全部牺牲被乳山当地机关干部领养。这10年间,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光阴荏苒的数十年里,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的那棵大树下,曾有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在那里向远处的村口眺望,那就是肖国英,望眼欲穿地在等着她的“小远落”,直到离开人世。多年来,不断有乳儿回到乳山寻找当年哺育自己的乳娘,奈何子欲养而亲不待,绝大多数乳娘中已经离世。且由于抗战时期乳娘都是秘密抚育乳儿,很长一段时间内乳娘的感人事迹堙没乡间,鲜有人知,加之战争环境档案散失等历史原因,“乳娘”与“乳儿”寻访的有效线索也非常少。因此,“小远落”也成为1200多名乳儿共同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乳娘》便是借其中一对母子的故事,既解密这段尘封已久的胶东历史,也呈现一份历经生离死别的家国情怀,更是歌颂那些母爱缔造的人间奇迹。

(作者:李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