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段晋哲

重视自然的价值,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

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的召开,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重大议题。

中国生态环境部长黄润秋发言,中国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既定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生亚洲象作为“雨林工程师”,在维持栖息地环境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云南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亚洲象的家园。三年前,云南“短鼻象群”历时124天,行程1400多公里的北上南归之旅,让中国野生亚洲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024年的8月,村民告诉云南西双版纳勐伴边境派出所民警,他们在边境地区发现一群野生亚洲象活动踪迹。监测员实时监测发现,其数量达42只。有了三年前的那次经验,当地迅速引导,让这群野生亚洲象最终安全无恙地回到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云南境内的野生象为什么会在近些年频繁“出圈”?如今生活如何?记者奔赴云南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象爸们为羊妞专门的举办的生日会,他们希望所有救助的大象都能早日回归大自然

“羊妞”是记者落地云南后见到的第一头大象。

8 月 12 日是世界大象日,也是小象“羊妞”的生日。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象爸”们为它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生日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化训练时调皮的小象在森林中玩着藤条熟悉野生环境

“小象出生于羊年,又是喝羊奶长大,所以为其取名为‘羊妞’,期望这个名字越土气越好养活。”“象爸” 陈继铭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象爸陈继铭谈起亲自救助过的大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羊妞” 睁眼所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陈继铭,也是它现在朋友圈内最亲密的人类朋友。

陈继铭告诉记者:“当时救助‘羊妞’,就如同照料自己生病的孩子一般。我与另外三位‘象爸’每日轮流照顾它,日夜同住了三年。

如今,早已康复的“羊妞”已然长成身高 1.9 米、体重 1.5 吨的 “大姑娘”,即将离开“象爸”的保护,回归野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救助的小象在户外野化训练时,象爸会全程陪护

丛林中植被繁茂,自然蚊虫也多,这对涉世未深的小象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户外野化训练时,“象爸”发现象背上趴着一只正吸血的牛虻,急忙将其捉下。“大象皮肤厚度达3-5厘米,但表层又薄又秃,对日晒和蚊虫叮咬都很敏感。这种牛虻吸血非常厉害,常常咬的大象满身是包。”陈继铭解释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象爸仔细嗅闻小象刚吃过的植物以便确定是否对小象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象爸细心的为小象除去叮咬、吸血的牛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象和象爸亲密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泥泞的原始丛林中,象爸在水洼中洗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象的长睫毛在洗泥沙浴时,能阻挡泥沙进入眼睛,同时也防止蚊虫进入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休息时象爸细心地帮小象整理毛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象爸带着羊妞进山“遛弯”

在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像陈继铭这样的 “象爸” 还有三十多位。他们每天与小象相伴的时间超过十小时,为它们喂奶、洗澡、清理粪便。

在深山老林中还有默默守护大象的监测员朋友。记者在西双版纳关坪管护站内见到一群身穿迷彩服、肤色黝黑、身形矫健的汉子。他们正商量着进山工作的内容和准备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员顺着象道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密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丛林中富含盐分和矿物质的硝塘是大象的能量补给站,监测员在提取水样研究为科学研究大象DNA提供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员爬上树干高处维护红外摄像器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员为红外摄像机排除故障

这次带队进山的是监测员李红江,曾经以务农为生的他,从小与大象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员穿梭在茂密的原始丛林中,维护监测大象的各种设备

李红江说:“如今大象喜欢“光顾”村庄农田并不是故意搞破坏,而是在缺少食物的季节寻找食物,以保证它们的大胃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红江在象道旁的溪水中提取监测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红江在仔细记录监测数据

作为大型动物,野生亚洲象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不可预计的攻击性,李红江笑着说:“我们的工作虽然冒险,但只有更加了解大象各种习性,及时的监测和预警,才能让附近的老百姓更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队员在密林中警戒,防止野象或其他猛兽突袭正在工作的监测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队员常常要在密林中开辟出一条前进的小路

监测员们还要深入茂密的热带雨林,维护森林中的红外相机、在保护区内进行环境DNA检测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员利用无人机的红外影像寻找野生象的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野象经常出没的地方会有醒目的提醒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广袤的自然保护区内,村民和大象成为了和谐共处的好朋友

记者在走访时,听佤族老人说:“在云南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的下班坝村有一个与象有关的美丽传说。”

千年前,佤族的祖先居无定所,后来跟随大象脚步,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慢慢形成现在的佤族村落。

大象在佤族人心里是吉祥物,他们对大象称呼为“大”,就是佤族对爷爷的称呼,表达了无限的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象在当地农民的田地里进食嬉戏后留下大大的圆形脚印

下班坝村的白村长对记者说:“现在随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好,大象数量也越来越多。每到收获季节,大象就会到我们的地里吃玉米、水稻。”不过,云南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下班坝村的村民在被大象啃食过的田地里收集散落的玉米带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象在村民的玉米地里进食后留下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埂上留下了一串大象走过的大脚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散落在农田旁的大象粪便不仅为微生物带来一顿每餐,也成为农作物的良好肥料

村民们对这群可爱的“庞然大物”的任性,也只是宠溺一笑。一位村民对记者说:“野象和我们一样,都生活在这片雨林中,所以我们会像朋友般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密林中,河水旁的象道促进了其它动物的有效扩散

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国家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48种极度濒危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区内的蜂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虽外形可爱却是唯一有毒灵长类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泥泞的象道上分布着许多小型动物的足迹

它们被称为“行走的播种机”和“雨林工程师”,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在热带的森林中,对于榴莲、波罗蜜等果实较大且种子个数较少的植物来说,亚洲象的采食几乎是它们传播种子的唯一有效途径。鸟类和猴子无法搬运这些大型的果实,而野猪、野牛等动物则会把种子嚼碎,使其无法发芽。大象喜欢吃植物的果实,而且咀嚼时并不细致,消化能力也不强,种子可以随粪便完好地排出体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栖息在树叶上的蝴蝶幼虫静静地等待着化茧成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象道旁娇艳盛开的小花

大象的活动范围也很广,一般每天行进5公里以上。它们吃下的种子一般会在24-48小时后被排出。那个时候,这些种子已经被带到了很远的地方。在亚洲,依靠亚洲象传播种子的植物有300多种。所以大象还是一个播种者、施肥者、建设者,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大象相比,丛林中的蜘蛛显得极为渺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只掉落在象道上可爱的昆虫,监测员会将它小心翼翼放在安全的地方

野生象在云南发展壮大,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面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既定目标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象道上的视频监测设备拍摄到黑熊的影像(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象道上的视频监测设备拍摄到巨蜥的影像(视频截图)

我们希望人类永远是大象朋友圈的好友,也希望大象朋友圈的各类朋友越来越多,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