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最近一部名为《上甘岭》的电视剧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部剧本应还原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却因为一些令人费解的情节设计而备受质疑。作为一个历史题材的作品,它似乎在历史真实性和艺术创作之间走了弯路。

编剧凭空捏造了一个名叫段显峰的人物,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军部参谋的身份。更离谱的是这个虚构的角色居然被塑造成了一个能未卜先知的"神人",仿佛有读心术一般,总能准确预测敌人的行动。这种设定让人怀疑编剧是不是把观众当成了对历史一无所知的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中出现了志愿军打美式橄榄球的情节。且不说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们有没有这个闲情逸致去玩游戏,单说美式橄榄球在上世纪50年代可是稀罕物。大多数志愿军战士恐怕连见都没见过更别提玩了。这种明显与历史不符的设定,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真实历史中上甘岭战役是由15军打的。当时形势紧迫,根本没有太多准备时间。就连时任军长的秦基伟后来都承认,有些情况考虑不周,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电视剧却将这场仓促应战的战役,塑造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战斗。这种美化和夸大是对历史的歪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中对真正的英雄人物却鲜少提及。比如历史上8连的副连长侯有昌,他在坑道里坚守了整整5天5夜,最后壮烈牺牲,被追记为一等功臣。还有8连连长李保成,战后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人物。然而在这部剧里,这些真正的英雄却被虚构的段显峰抢了风头。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英雄的亵渎。

电视剧创作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戏剧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篡改历史。特别是像《上甘岭》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更应该谨慎对待,尊重史实。可惜这部剧为了追求收视率,采用了许多不合适的创作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艺术创作元素。比如说可以通过细致的场景还原、生动的人物刻画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而不是凭空捏造人物和情节。

其实上甘岭战役本身就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细节,完全不需要过多添加虚构元素。比如说当时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作战,饥寒交迫却依然坚持战斗。有的战士因为缺水,不得不吃雪解渴。还有的战士为了节省弹药,甚至用石块砸向敌人。这些真实的细节,不正是最好的戏剧素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当时志愿军确实不太可能接触到美式橄榄球这项运动,但编剧的初衷可能是想展现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如果非要加入这样的元素,为什么不选择更符合当时背景的活动呢?比如说踢毽子、打陀螺这些传统游戏,不是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吗?

像侯有昌、李保成这样的真实英雄,他们的事迹本身就足够精彩。如果能够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心理活动,相信会更加打动观众。可以描绘侯有昌在坑道里坚守的那5天5夜里,是如何克服恐惧、饥饿和疲劳的。这样的刻画,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上甘岭战役中还有很多鲜为人知但同样感人的故事。有个叫张思德的战士,他在战斗中腿部受伤,但仍坚持战斗。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战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样的事迹难道不比虚构的段显峰更值得被搬上银幕吗。

说到底历史剧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过度虚构,反而会削弱这种魅力。就像网友说的:"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一部既尊重历史又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历史考证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比如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场景还原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还要注意把握时代背景,避免出现类似美式橄榄球这样的明显错误。

《上甘岭》这部剧虽然有不少争议,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机会:如何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创作出既能吸引观众又能传递正确价值观的作品。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人认真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