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大陆上迎来了长久的动荡。

这一极具爆炸性的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诸多国家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解体

比如曾经属于苏联的联邦国家乌克兰,从此以后就走上了一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种种现实压力的束缚之下,许多乌克兰专家想要逃离那个让人窒息的国度,而此时的中国,对他们敞开了大门。

不少乌克兰专家来到中国之后,也真正找到了可以发光发热的地方,曾经对生活丧失了所有信心的他们,如今也终于重燃了对未来的希望。

来华支援的200名乌克兰专家,为何会选择离开自己最为熟悉的祖国?来到中国之后,他们又将面对怎样的实际情况?

信念崩塌,逃离黑暗

自华沙条约军事组织成立以后,世界两极格局便正式形成,冷战也由此而成为常态化的世界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国际政治世界里的两个老对手,苏联和美国,在国家建设的诸多领域都明争暗斗。

他们试图掌握主动性和主导性,也试图把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政治阵营当中。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极具野心的国家,他们不仅想要在西方世界里充当领导者,还妄想称霸整个世界。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他们必须要解决的障碍就是苏联,以及以苏联为首的一干社会主义国家。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余威仍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充当千古罪人,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也不例外。

况且,在军事上强强对抗,美国也并不认为自己比苏联有着明显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正常情况下,他们不会采用暴力手段来扫清障碍,美国总统提出的和平演变政策,则成为了他们在新时代下的阴谋。

所谓和平演变政策,就是指美国联合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并且向这些国家渗透“民主政治思想”,动摇其思想根基和社会意识形态。

这一政策一开始被不少军事专家视为无稽之谈,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当时的苏联本就因为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矛盾四起,反对斯大林主义的狂潮更是席卷了整个国家。

社会民众对社会主义体制失去了信心,有人甚至开始怀疑这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峻的社会问题,正好给了心怀叵测之人可乘之机。

不少人开始在苏联社会中大肆散播反动言论,一点点瓦解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不断引导大家思考西方民主政治优越性。

如果说苏联民众的内心本身已经燃起了一团大火,那这些反动势力无异于往火里加了油,瞬间让这团大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当家里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该做的明明是打扫干净屋子,可苏联人选择的办法,却是直接把整座房子拆掉。

于是1991年,苏联彻底解体,众多联邦国家此时还沾沾自喜,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乌克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乌克兰对于苏联解体这件事并不忧心,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足够强大的发展实力。

乌克兰国土面积庞大,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种植技术也十分发达,工业化水平也初具规模,整体发展态势是积极向上的。

而且由于地理位置问题,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后,瓜分到了一笔不亚于俄罗斯的遗产。

曾经的苏联引以为傲的核武器,以及众多规模宏大的重工业发展基地,都被乌克兰收入囊中。

原本形势一片大好,可乌克兰内部此时却问题不断。

内在政治的不稳定,是多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相互碰撞与冲击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有一部分人还坚持着之前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有一部分人却想要无限靠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阵营。

这两种制度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的,因此乌克兰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政治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势必会迎来挑战,所以乌克兰面临的社会局面,并不容乐观。

按常理来说,此时的乌克兰领导人首先应该做的是消解内忧。

可他不仅放任各类矛盾自由发展,还通过各种妥协退让的方式向欧美国家表忠心。

他们主动交出了国内的核武器库存,主动终止了一系列军事基地建设和重工业基地的工作,甚至把某些现代化武器的自主研制技术交给了欧美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做法,无异于自断臂膀,而乌克兰的领导人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乐在其中。

各类军事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的建设终止,让国内社会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大量技术岗位的流失,使得不少军事人才失去了发挥价值的空间,他们被迫失业,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生活条件更是无法得到保障。

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对于这群胸有大志的军事专家来说,实在是一件万般无奈之事。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只能去从事一些社会基层的服务行业工作。

一双原本可以做实验、搞科研的手,现在却只能用来刷盘子、发传单、刷油漆。

职业上的巨大落差,自我价值认知上的巨大转变,让不少乌克兰军事专家,逐渐对自己的祖国丧失了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乌克兰国内开始出现了出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