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无数有抑郁情绪的人推荐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也许在无数个平淡的日子里,某一瞬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自己的情绪变得像一盘散沙,自己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做什么也没有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些压力越大,就越失眠,就越容易情绪低落,对自己不自信,表现出消极怠工,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抑郁的倾向。
我们每个成年都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痛苦,有的人甚至陷入抑郁的沼泽无法自拔。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我们人生经历的大部分痛苦,其实是我们自己一手谋划并造成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们作主角,演绎一个心理忧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版本。
这本书被认为是大众普及版的心理咨询书籍,比起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普通人都能看懂,且读起来轻松愉悦。
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带着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蛤蟆原本是个爱说爱闹的家伙,是大家的开心果。它有个性,穿着时髦,爱冒险,是个令人羡慕的富三代。但它从来不对朋友发怒,害怕和任何人发生冲突。即使别人让它很不舒服,也总是能忍则忍。蛤蟆很少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
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遇到一些考验,让自己越来越迷茫,最后变得抑郁。
以前那个诙谐幽默、助人为乐、愿意在各种场合下崭露头角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忧郁孤独,完全是一副挫败感的样子。
更让人讶异的是,当蛤蟆备受责难时,它从来不会表现出愤怒,而是心生内疚。心里想的却是,先安抚别人,只要能让别人重新喜欢上它就行。于是为了取悦别人,就承认自己错了,然后,同别人一起对自己进行自我批判。
在我看来,蛤蟆先生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面对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想改变就需要勇敢的说“不”。
当我们不相信自己能改变,或不愿意去改变时,我们只能一直呆在痛苦之中。拒绝改变,只会迎来更大的痛苦。人如果过度压抑自己,情绪最终会爆发。或许,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有人可以一直被压抑着。
那些从小被压抑的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做出惊人的反抗。这也是为什么从小家教特别严厉的人,离开家后,更容易做出让人意外的事情。
心理医生发现蛤蟆的遭遇,是它自己和别人共同谋划的一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它总是在玩一个叫“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每次它都能全情投入,最后赢了游戏,然后把自己输掉了。
决定命运最好的时机是童年。蛤蟆委屈的样子就像个孩子,它从来没有意识到,成年的它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从出生起,父母是孩子最初面对的人,由于孩子弱小,父母强大,孩子必须适应父母的每一次喜怒哀乐。
蛤蟆追忆自己的童年,看老照片时,它发现自己极少是照片的主角。它的童年没有得到父母全然的爱和关注,也没有多少关于快乐的回忆。
父亲总是对它批评责备,嫌蛤蟆不够好,长期地苛责,让蛤蟆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自己永远是错的。母亲很少拥抱它,并且永远把蛤蟆当成孩子看待,这让蛤蟆一直无法独立。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蛤蟆不得不做出取悦、道歉、依赖等顺从行为,这也让蛤蟆养成了依赖和讨好型人格。
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
顺从导致蛤蟆把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童年依赖父母,成年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负面反馈。它要么取悦他人,要么自我批判,久而久之,痛苦不堪。
从小受父母打压的蛤蟆,内心敏感脆弱。别人都知道它脾气好,可是想一下,蛤蟆真的不愤怒吗?它当然会愤怒,只是蛤蟆觉得如果它生气了,就会受到自我惩罚。结果就是自己吞下怒火,化成深深地自责和内疚。
蛤蟆的行为是不是很像我们生活中许多成年人,外表谦恭,总会先考虑别人的感受。遇到不良状况,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总会先安抚别人而道歉。
生活中,要勇敢争取,这是爱自己的开始。如果不想痛苦,就能找到各种结束痛苦的办法。或许,当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我们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更好。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人,还是自己。谁都有过去,谁也有不堪,但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一切,才会有信心面对未来。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的经历,做到直面内心的恐惧,最后幡然醒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要学会释放情绪,拒绝长期压抑,这是减少痛苦的前提。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从依赖随性,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生活的锤炼和吊打。书里的蛤蟆先生从忧郁中走了出来,获得了新生,我们何尝不是书里的那个蛤蟆先生呢?
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逆境,都要记得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当陷入无助状态时,当觉得开心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时,当再怎么努力总是会陷入负面循环时,不妨去读一读这本书。
如果你是父母,在育儿问题上总是焦头烂额;如果你是一个看似好脾气,却一直处在高压状态,隐忍懂事的成年人;如果你正经历人生低谷,迷茫或者能量低的状态,来读一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