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卧底催收公司30天:看到了恐吓羞辱,还有他人的信用卡消费记录。21日,这条报道引发关注。

媒体记者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随机入职了四家催收公司,从面试、培训到上岗全程记录真实的催收行业生态。催收话务员们为了回款,对欠款人恐吓、侮辱,爆通讯录、骚扰家属、单位,给其点外卖、寄快递、社交账号评论区轰炸,获取信用卡持卡人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里的古惑仔又冒了出来。当然,他们并不像古惑仔那样明目张胆地使用暴力,而是通过各种话术和“行为艺术”逼人就范。而这种软暴力技能的炼成,其来有自。

催收公司一方面通过话术训练、上线跟听在内的专门培训,让新员工“进阶”;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对员工的过分行为熟视无睹,几同放任。当这股力量作用到欠款人和其家属身上的时候,破坏力可想而知。在记录催收公司与欠款人或其亲友之间的通话中,其中一条是:“我家孩子想不开吃药自杀了,现在还在医院昏迷。是不是因为你?” 这样的话语听来令人惊悚而愤懑。

追讨欠款,本无可厚非,但以不正当手段催收就违法违规了。今年4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禁止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规范要求。然而,催收行业长期以来游走在灰色地带,近年来虽然有所收敛,但媒体调查发现的情况说明,催收乱象依然在“角落里”滋生,稍不注意,就会长出“獠牙”。

值得一提的是,催收乱象的背后,小额贷款公司的身影也在浮现。曾几何时,小额贷款公司良莠不齐,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诱导目标对象贷款,主打宽松的审批流程与过量的放贷额度,令一些过度消费的年轻人深陷其中,也为欠款和催收埋下伏笔。可以说,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乱象,正是催生乱象的根源之一。

作为债权方,对不正当催收行为,理应保持警惕。毕竟,催收款子的人是你请的,一旦出了事,债权方难脱干系,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些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对催收公司的监管形同虚设。这种只管收款哪管你洪水滔天的态度,令人忧虑。催生乱象不只侵害了欠款人和家属的合法利益,更扰乱了社会秩序,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催收领域岂是法外之地?我们不能任由催收乱象“一路狂奔”。

作为债权方,当承担起监管责任,从合同等层面对催收行为加以约束,绝不能坐视不管。而当这一层监管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时,我们既要依法对非法催收说“不”,对催收乱象进行整治,还要追究相关债权方的责任。同时,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放贷和催收的边界。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