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山封禅仪式

01

古代的封禅仪式,是皇帝举行的国家最高祭祀大典,也是皇帝与天沟通的一种迷信方式。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岳独尊

封禅的地点大多都选择在泰山举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由泰山的所处的特殊位置,和悠久的文化积淀所决定的。

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在那里既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皇帝与天近距离的沟通, 古人称之为“直通帝座”之地;另外还有一层意思,类似于现在的媒体广告,在那里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提升自己的历史地位,要让天下人所知,让后人传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

由于对封禅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历史上共有七位皇帝自认为达到了这个标准,所以真正了完成这个仪式。他们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周圣德神皇(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其中武则天的封禅仪式在嵩山举行,其余六位都是在泰山与天通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帝王封禅图

02

唐太宗进行了贞观之治,文治武功都到达历史的顶峰。而且他比前面的皇帝还多了一个称呼“天可汗”,这可不是一般的尊称,它代表着西域各部落国家的共同认可,是超越前人的历史伟业。

前面的皇帝你在再牛,也就是统一了中国,唐太宗的天威可是远达海外的。目前是“联合国”的掌舵人,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人相媲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

每当回想起这些丰功伟绩时,唐太宗的脸上总会不经意的露出一种幸福自豪的喜悦。

这一日他召集大臣,研究如何去泰山,举办封禅大典。

想法一提出来,诸位大臣众口一词,都赞同此行。唯独魏征不吱声。不吱声就是有意见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臣赞同

03

“这个乡巴佬,肚里又出什么幺蛾子。有什么意见就提出来,别老在那里闷着,回家再憋出屁来。”唐太宗非常的自信,自己这个提议得到绝大多数大臣的赞同,魏征你一个人就能否定掉?怀着这样一种自信,他开始调侃起魏征来。

太宗说:“魏爱卿,你不说话,是对朕去泰山有意见吗?你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

这个话一问,魏征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敢立马否定,只好款款答道:“圣上功劳超越前朝。”

唐太宗又紧接着问:“朕的德行不厚吗?”

魏征公正的回答:“圣上善纳谏言,关心天下黎民百姓,德行很厚。”

“大唐不安定吗?”

答道:“安定。”

“四方夷族未归服吗?”这是唐太宗最引以自豪的。

答道:“归服了”。

“年成没丰收吗?”

答道:“丰收了。”

“符瑞没有到吗?”

答道:“到了!”

“这个老是挑刺的乡巴佬,今天的回答才让我满意。”魏征的回答让李世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征

04

是啊,通过贞观之治,大家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今天这么喜人的成就,就连最爱挑毛病的魏征都承认自己取得的成就。

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让一个有为的皇帝感到高兴呢?不就是取得震古烁今的成就吗?

怀着这样的心情,唐太宗洋洋自得地又问道:“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出问题

魏徵看到唐太宗那样自得的样子,心想,要给他下一剂猛药才能达到疗效。随即谨慎的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六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其劳顿耗费,必然难以承担。如果去泰山封禅,则各国君主咸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 ;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

看到李世民刚才兴奋的连有些抽搭了,魏征也便不好往下再说什么了。最后点出一句:“封禅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向天汇报自己做出的业绩,是否使自己治理的国家国泰民安。老百姓的悠悠众口才是真正的丰碑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点子上了

05

要不然说唐太宗是少有的明君呢。一句话点中梦中人,是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想到这里,唐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并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此事就此作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百姓口碑

后来太宗曾对亲近大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好了,仍需调养一段,倘若立即放纵自己,病会复发,那就不可救治了。如今中原幸得安定,四方顺服,实在是自古以来所少有,然而朕每日谨慎行事,唯恐不能持久,所以想多次听到你们的谏诤。”

魏徵说:“国家内外俱得安定,我并不觉得高兴,只是高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

事情也果真如此,自唐太宗以后的皇帝,像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遭到后人的诟病,认为他们是好大喜功,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尤其是宋真宗封禅,被后人当成一个笑话来谈。就像现在的“小姐”“老师”的称呼一样,被称呼烂了,降低了含金量。后来的皇帝反而都羞于去泰山,举办这庄严的封禅仪式了。连康熙、乾隆后来也只是到泰山去祭祀一番,草草了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禅图

06

结语:到泰山封禅,这个目标唐太宗最终也没有实现,但这一点都没有降低他的历史地位。恰恰相反,像唐太宗这样善于纳谏,时时想关心百姓疾苦的明君,反而到让后世人常常惦记。

从古到今,关于李世民的历史传说多如牛毛,但是,负面的民间故事极少,为什么?那就是老百姓代代相传的口碑。这样的口碑,比在泰山一块烂石头上刻几个字,要流传得广,传播得远吗?大家认为呢?

参考资料:

《贞观政要》唐·吴兢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