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下,为期两周的“戏聚云间,唱响江南”2024长三角民营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正在松江各演出场所如火如荼进行,13部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既有传统经典,又有现代的原创作品,让观众过足了戏瘾。然而,争奇斗艳、各展华姿的背后,是每一个民营院团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东奔西走的工作常态和为数不多的演出补贴。支撑这些梨园人负重前行的,除了热爱,还是热爱。

团长主角一肩挑,台上光鲜台下辛酸

周一晚上7时多,记者按照约好的时间拨打了上海王勤沪剧团团长王勤的手机号码。铃声响了很久,电话那头才传来王勤的声音:“不好意思,我刚刚睡着了。今天早晨6点半出门去嘉定演出,晚上快7点时才回来。一天赶了两场没有休息,我这个年纪,真是有点吃不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55岁的王勤是国家一级演员,她8岁开始登台,17岁就获得了水仙杯沪剧大奖一等奖,20岁进入上海第一家民间职业沪剧团大世界沪剧团成为台柱子。可以说在她前二十几年的艺术生涯中,已经成为上海顶尖的沪剧演员。然而自从2001年开始创业成立自己的沪剧团后,王勤好像给自己戴上了“紧箍”,除了继续担任主角站在台上演出外,还要跑业务、算开支、做规划,因为要养活的不仅是自己一个人,还有30多人的团队。“这些年我一直在赤脚狂奔,不敢回头。”王勤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勤的经历,此次参加展演的每一名民营院团团长都深有体会。上海隽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倩从事了20多年金融工作,原本生活优渥安逸,但自从因为热爱戏曲而转行成为一名专职民营院团团长后,生活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除了唱好戏,她还要身兼数职跑市场、搞培训。本周二,就在参展剧目《衣被天下》开演前三天,她还忙里偷闲跑到泗泾镇成人学校老年大学越剧班授课。“带课费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但那些阿姨们是真心喜欢,我去授课也是弘扬戏曲文化。”胡倩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营院团专业化,烧钱也得坚持原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一晚上10时,合肥雨中语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宣祥友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距离他们的原创庐剧《慈母情》来松首演还有三四天,全团56名成员每天加班加点进行着最后的打磨。从8月29日接到参演通知开始创作剧本、请导演、定角色,到10月18日登台首演,61岁的宣祥友带领队员完成了又一个创排奇迹。“我是一天都没有休息,天天都在加班。”宣祥友说,“松江是我们的福地,每一届长三角民营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我们都参加了,每次反响都特别好。”

宣祥友永远忘不了松江给他带来的发展机会。2019年,首届长三角民营剧团优秀剧目交流展演时,宣祥友带着大型原创古装庐剧《三孝口》作为当年的开幕剧目站上了松江的舞台,引起了央媒的关注。两年后,该剧受邀进京参加第五届老舍戏剧节,将庐剧推向了更高的舞台。所以此次来松参展,虽然时间紧迫,但宣祥友还是坚持斥巨资原创。“大概花了130多万元吧,全部是自筹资金,这对我们民营剧团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但为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投入。”宣祥友说。算这笔账的时候,他也透露了自己的省钱方式——自己是国家二级编剧,编剧费可以省掉;妻子是演员,演出费可以少一点;儿子是灯光音响师,设备费可以省下一笔;女儿是统筹财务,各方面都会精打细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原创剧目是体现实力、赢得口碑的最佳方式,对此胡倩深表认同。在上届展演中,胡倩凭借一部原创黄梅戏《乱世才女》一炮打响,今年6月她又排出了第二部原创越剧《衣被天下》。为此她花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还卖掉了一套房。

配送服务是补充,票房才是发展根本

戏曲和电影、电视一样,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吸引观众、留住观众,但现在的演出市场现状却是,戏迷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只会去看免费的戏,没有形成买票的习惯。“我们一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有200多场,其中一半是靠政府配送。但配送费用最多只能打住成本,基本没什么利润。”宣祥友说。为此,剧团不得不想方设法开辟出路,主持人学会了说相声,戏曲演员也开始演小品,现在基本上只要有活就能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市场稍好一点。“《酒魂曲》今年5月8日、9日在逸夫舞台首演时,门票从80元至580元分了5个档次,基本全卖掉了。演出很成功,虽然付完场租费等成本费用后没什么盈余,但好在后续已经巡演了35场,对演员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王勤说,尽管如此,剧团40%的演出仍要靠配送项目支撑。

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文化资源部部长黄雪阳介绍,2024年,松江区全年配送计划共有209场,包括外省市专业剧团演出26场、上海国有院团演出17场、民营院团演出146场以及戏曲进校园20场。“100多场的配送量远远无法满足民营院团的演出需求,他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社会票房的支撑。”黄雪阳说。

正是看到这一点,各民营院团在演出之余,也纷纷将希望寄托在更年轻的下一代身上。演员们进学校、进社区,积极投身到各类戏曲培训中,期待戏曲文化薪火相传。

文字:贾丽

图片:各剧院提供

编辑: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