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一款石破天惊、横空出世、震撼寰宇的超级顶流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国内外,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的最热门话题。
《黑神话:悟空》讲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它讲的是唐僧取经成功之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成为天庭中的一员。但是,孙悟空内心里还是喜欢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孙悟空再次与天庭发生冲突,二郎神奉命率十万天兵天将前来缉拿。悟空与二郎神一番打斗后不见踪影,孙悟空从此销声匿迹。游戏玩家将代入一位和孙悟空外形、性格都很相似的“天命人”,由此展开一段追寻并拯救大圣的游戏旅程。
《黑神话:悟空》以中国丰富的神话传说为背景,尤其是深度取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然,作为一款备受年轻人欢迎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结合着当今的时代特点和现实社会的实际,在传统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叙事和解读。
关于备受瞩目的《黑神话:悟空》问世后,已经有了多个维度的不同解读。在此,本文主要从纵深的历史背景上讲讲它的母本《西游记》和孙悟空的由来和演变。
一、《西游记》的渊源和演变
1、古代神话传说,是我国小说、戏曲等创作的重要源头
我国的神话传说产生于原始社会,那时没有文字,只能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一直到商周时期,文字书写较为发达了,我国古代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段,才在《尚书》《诗经》《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等书中保存下来。其中,《山海经》中保存的神话传说最为丰富。
《山海经》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一部奇书。它包含了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医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一部重要文献。
《山海经》中的神话以怪诞离奇著称,但在其怪异之中,又蕴含着很深的思想启示意义。这些神话传说,给后人们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最早原形,据传就是来源于《山海经》中的无支祁(《山海经》记载:“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如风靡全球的奇幻片《博物馆奇妙夜》中的中国神兽柳相,就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的“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共工之臣”柳相氏。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从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到明清章回小说
关于我国从神话传说到神怪小说的发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中,大概简述了其过程:“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也就是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走向成熟,志怪小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为以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为主要内容的志怪小说,可以说是继承了古代神话的衣钵,是古代神话的余绪。
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托名曹丕的《列异传》等,专门讲说鬼怪神异的故事。另有炫耀地理博物琐闻的,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张华的《博物志》等;夸饰正史以外传闻的,如托名班固的《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等。
在这些志怪小说中,他们有的是模仿《山海经》,如《神异经》、《十洲记》,有的是从《穆天子传》中穆王“宾于西王母”的情节发展而来,如《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讲武帝与西王母的故事等,这些都说明了同我国早期神话的这种渊源关系。
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直接开启了唐代传奇。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始于这时的志怪小说。如宋洪迈的《夷坚志》,明瞿佑的《前灯新话》、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志怪小说还给后世的戏曲和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冯梦龙的《三言》,都吸收了《搜神记》的若干材料;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邯郸梦》,是《东海孝妇》和《焦湖庙祝》的进一步发展;至于如《干将莫邪》被鲁迅改为历史小说《铸剑》,《董永》为今天黄梅戏《天仙配》的最早蓝本,这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所以说,中国小说、戏曲发展的脉络,正是以古代神话为其源头和滥觞,沿着神话---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这条线索分明的路径推进的。
3、《西游记》的渊源和演变
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更是充分接受了古代神话的影响,其中涉及了人、神、鬼,地下、人间、天界,以及古中国想象世界、解释世界、理解世界的诸多原型,可以说是中国神话文本的集大成者。
关于《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吴承恩并不是原创者,他只能说是一个高水平的编辑加工和集大成者。因为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西游”故事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众所周知,“唐僧取经”是《西游记》故事情节的雏形和发端。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就来源于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
公元629年,玄奘为了探求佛法的真义,决定到当时的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求学。他从长安(今西安)出发,一路上,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天竺。在那里,他拜访著名寺院,刻苦求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名震天竺,17年后才回到大唐。
回到大唐后,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编撰而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民族学方面的重要文献。
在玄奘过世后,有关“玄奘取经”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玄奘的两位弟子写成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也是记述玄奘西行的取经事迹,但对他的成就加入了很多夸张和渲染,书中插入了大量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使故事的传播性大大增强。此后,取经故事不断被加工、润色,离真实情况越来越远。
刊行于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具备了《西游记》的雏形。书中记载的“猴行者”,也就是后来的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为故事的主角。元代的《西游记平话》中,西游取经的故事已经基本定型。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相关的戏剧作品,最重要的是元末明初杨讷的《西游记杂剧》,出现了“沙和尚”、“黑猪精”和白马的形象,其故事与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非常接近。
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刊本,或署编辑、校订者姓名,或署元代著名全真道士丘处机撰。直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胡适、鲁迅的考证,才确立在《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中后期的吴承恩。
吴承恩可以说是西天取经神话的集大成者。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在历代平话(话本体裁之一)、戏曲的基础上,融入深刻的社会主题,创作出规模宏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成为被后人称颂的古典名著。
二、孙悟空形象的由来
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是无支祁。
据《山海经》记载,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传说无支祁是淮水神,时常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降服了无支祁,将它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这一神话传说从唐代开始流传,从宋元话本到元明杂剧中,都能看到无支祁传说演化的痕迹。
最早提出无支祁说的是鲁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西游记》的吴承恩并末看过佛经,中国所译印度经论中没有类似故事,但吴承恩熟悉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不少。所以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古岳读经》中的水怪无支祁为证,唐代就出现的类似猿猴的无支祁形象,具有“金日雪牙,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件,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的特点,则孙悟空原形已经具备。直至吴承恩时代的传说里,无支祁还在淮扬一带作怪。由此鲁迅认为,孙悟空是在中国本土由此演变而来的。
时至当代,在“2014西游记起源文化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原型为人们传说中的天生神猴无支祁,进一步论证了孙悟空原型的无支祁说。
三、《西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西游记》作为一部传统的经典名著,既有丰富的思想性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1、《西游记》的思想寓意
就思想性而言,《西游记》以取经求道为作品的主要框架,被明清评论家视为是一部寓言小说。有人认为是寓佛。认为《西游记》是大乘佛教经典《华严经》的外篇。如清初学者尤侗说,“盖天下无治妖之法,唯有治心之法,心治则妖治。记西游者,传《华严》之心法也”。有人认为是寓道。认为《西游记》是为道教证道之书,借说金丹奥旨,以心猿意马为根本,而五众以配五行。有人认为,《西游记》无关佛道,而是寓儒。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尔。更有人认为《西游记》是将三教括于一书,以《周易》作骨,以金丹作脉络,以瑜伽之教作无为妙相。
近现代以来,首先是胡适、鲁迅等我国小说研究的先驱,认为《西游记》没有那么多高深的宗教寓意,就是一部充满诙谐、游戏、有趣的神话小说,无需过度解读。近年来,研究《西游记》的相关学者又重拾儒释道寓意说,并将小说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孙悟空从一个顽冥不化的石猴,经过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转化成了一个能够“收放心”的斗战胜佛。《西游记》可视为一部心灵修炼的寓言小说,无论学圣、修仙还是成佛,都必须经过一番磨难淬炼,才能脱胎换骨、实现人生的目标。
也有一种看法认为,从阶级阶层压迫和反抗的角度来讲,《西游记》通过对神话人物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故事的描述,曲折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和不畏强暴、战胜艰险,坚决向一切灾害困难及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顽强品质。
2、《西游记》的艺术水准
应该说,《西游记》之所以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欢迎,主要的不在于它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寓意,而在于它高超的艺术水平。
首先,《西游记》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传统,虚构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神魔世界,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在《西游记》构建的世界里,有玉皇大帝的天宫系统,有如来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有各色各样的天神仙佛和妖魔鬼怪,有紧张激烈、变幻无穷的斗法场面。
其次,《西游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孙悟空师徒四人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小说将他们的人性、神性、动物性融合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最后,诙谐幽默是《西游记》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明中后期笑话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小说中的插诨打科、玩世不恭之处,可谓比比皆是。中国传统文学一向崇尚温柔敦厚、文以载道,像《西游记》这样的嬉笑谐谑、以文为戏的鸿篇巨制实属罕见,至今无出其右者。
- 《西游记》与神魔小说的兴起
《西游记》刊行后,引起了人们对神怪题材的广泛兴趣,效仿者纷起。如《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南游记》、《西游补》等,从而掀起了一股神魔小说创作的热潮。至明朝末期,神魔小说成为有着广泛和重要影响的小说类型。
《三宝太监西洋记》,讲的是郑和奉旨出使西洋的故事。其中许多对西洋诸国的描写大多取自史地著作,而许多遇难斗法的场面,直接抄袭模仿了《西游记》。
《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末年,最早刊本署“许仲琳编辑”。《封神演义》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为背景,讲述了各路天神助战的精彩故事。从艺术上看,想象奇特宏伟、光怪陆离,如雷震子、土行孙、千里眼、顺风耳等,为民众所津津乐道。从思想上看,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儒道佛三教混同的社会现实,又反过来对现实民众信仰产生深刻影响。
总之,我们可以说,《西游记》既是中国神话文本的集大成者,也是之后中国神魔小说的滥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