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下宫殿,有如此辉煌的建筑和气势,太伟大了!”巴基斯坦总统一边参观,一边止不住地感叹道。

1965年,周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前往定陵博物馆参观,听到外宾不住的赞叹声,周总理也很是高兴,介绍说这里有十三座帝王陵墓,每一座都是这个样子。随行的吴晗接过周总理的话说:

“长陵比定陵的规模还要大,要是发掘,一定更为壮观,研究价值也大于定陵。”

作为定陵发掘的亲历者,能够让外宾对定陵发出如此赞叹,吴晗的心中也无比自豪。同时吴晗心中一直以来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将长陵也发掘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国庆节过后,邓小平、李富春等国家领导人受邀到十三陵郊游。中午野餐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谈论起了十三陵,作为明史专家,吴晗谈的最多,说到情绪激动时忽然问郭沫若:

“长陵这么雄伟,里面肯定有很多的珍宝陪葬,咱们把它发掘开,搞个地下博物馆好不好?”

郭沫若当即表示赞成,并让吴晗起草一份报告,请求周总理批准。十三陵郊游结束后,吴晗就开始加班加点忙活上了,先后找了四位知名中外的专家学者,征求他们对于发掘长陵的意见后,加上郭沫若和自己共计六个人,联名给国务院递交了报告,请求发掘明长陵。

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批示同意后,转呈给周总理。周总理批示“原则同意”,并交由陈毅、彭真等人阅办,在陈毅、彭真作了相应的批示后,发掘长陵的问题就此定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得到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批示后,吴晗几乎就没睡过好觉,整天开会、查资料,为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经过反复勘测后,定陵南侧发现有砖砌券门的迹象,吴晗听说之后,为了保证长陵发掘工作顺利进行,提出先对定陵进行试掘。

1956年5月,考古队进入定陵开始试掘工作,并首次采用“探沟法”寻找地宫大门的位置。刚开始工作的进度很慢,考古队用小铲一点一点挖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挖出了近两米深的探沟,碰到了陵墓隧道。

在陵道内有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距离金刚墙的方向,让在场的人都十分兴奋:这就是打开地宫的一把“钥匙”啊!为了加快进度,考古队用上了卷扬机,又过了半年多的时间,陵道里的他填土终于被全部清理完,一道大明砖砌成的金刚墙出现在陵道的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拆掉了“圭”形的金刚墙,地宫大门出现在众人眼前。两扇高大的地宫大门用整块汉白玉做成,门上刻有纵横九排门钉,还雕刻着兽首衔环。从门缝向里面望去,石门背后是一条条石,从外面根本推不开。

为了在不损坏石门的情况下将其打开,考古队让木工师傅做了几根一米多长、六厘米宽的竹板,又准备了一根两米多长的铁丝和一根绳子,从门缝将铁丝伸进去,牢牢将顶门石套住,然后用竹板从门缝里推顶门石,这样既不会摔坏顶门石,又能让其离开石门。

在反复操作之后,石门被推开了一个一尺来宽的门缝,一个人钻进去将顶门石彻底取下,定陵的石门就这样被推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队进入地宫之后,先看了右配殿,里面除了棺床什么东西都没有。然后大家进入主殿,这里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寝宫,三口近一人高的红色棺椁停放在棺床上,周围还有不少杂乱无章的木箱。

由于长时间处在潮湿的环境,大多数箱子都已经腐烂,里面的东西已经暴露出来,有镶满珠玉的盔甲宝剑,还有金光闪闪的金银器皿,等等。这些箱子上的绳索痕迹以及还没来得及撤走的木杠,可见入葬时的秩序混乱。

大家挤在远处草草看了一会儿,就去了左配殿。和右配殿一样,里面既没有随葬的器物,也没有棺椁,只有一个汉白玉垒起来的棺床,上面还铺了澄浆砖。有专家猜测,左右配殿之所以空荡荡,可能是为埋葬殉葬的妃子准备的,但没有用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陵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北京城,定陵门前一时间车水马龙。尽管地宫中的文物还没来得及清理,但前来参观的首长、领导已经络绎不绝,朱德、宋庆龄、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都曾参观过定陵地宫。

甚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来了一支近20人的队伍,趁着工作队夜间休息的机会,拍成了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地下宫殿》,上映之后在华侨中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整整过了两个多月,热闹无比的定陵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清理工作也才算正式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陵中出土的文物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堪称一座大宝库,为明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因此在定陵发掘后不久,吴晗向上级写了报告,要求接着发掘长陵,并以定陵展览的门票收入作为发掘长陵的经费。

从1959年开始,全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紧接着就是反“五风”和“四清”运动,并没有给长陵挖掘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吴晗对于发掘长陵始终没有放弃,因此趁着周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定陵的机会,吴晗趁机请示周总理是否再发掘长陵。

“我对死人不感兴趣。”周总理沉思片刻后说道。自此,再也没有人提出发掘明长陵,国家文物局也不再批准帝王陵的发掘。为何之前“原则同意”发掘定陵的周总理,不再支持对帝王陵的发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定陵的发掘当时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巨大震动,也出土了不少为研究明史提供实物资料的珍贵文物,但由于当时简陋的保护设备和考古技术,出土文物在保存和复原方面还没有过关,很多珍贵文物都没能保存下来。

尤其是定陵中大量的丝织品,刚开始专家们采用自然脱水的方法,将文物夹在纸壳中间,结果最后水是脱了,但文物已经变色、变质,完全失去了刚出土时的面貌,用手轻轻一碰就会碎。

后来专家们又想到用化学的办法,将化学药水喷在文物上,结果最后仍旧没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大批珍贵的文物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以外,在定陵发掘之后,全国掀起了一片发掘帝王陵的热潮,不少省份不甘落后,立即组织人力准备向帝王陵进军。所幸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一些专家上书周总理,要求停止帝王陵发掘,国务院迅速下发了文件,才制止了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让中国的文化遗产免遭灭顶之灾。

参考文献:

[1]胡新民.周恩来与文物考古工作[J].党史博采(上),2018,(15):10-14.

[2]段蔚筠.周恩来关心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J].炎黄春秋,2024,(03):13-17.

[3]张显清.吴晗与明定陵的发掘[J].科学中国人,2002,(09):44-45.

[4]王丽梅著. 一座发掘的帝王陵墓-明定陵.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06.

[5]岳南,杨仕著. 风雪定陵 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