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看一篇军事杂志上刊登的二战日本“信浓”号航母的沉没介绍,当时感到很不能理解,一艘重达7万多吨的装甲航母首次出航时,居然只挨了4枚鱼雷就被美军潜艇击沉了,这运气也太背了。后来还特地去图书馆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知道“信浓”号的沉没可不仅仅是运气不佳,而是很多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今天跟大家聊聊导致“信浓”号沉没的这些因素。
首先是“信浓”号并没有完工,该舰于1944年11月19日才勉强宣布建成,其实仍然有大量细节部分没有完成。其首次出航的目的一是试航,二是转移造船场所完成最后的施工(从横须贺转移到吴港)。没有完工的航母并不能达到设计时的各项指标,因此虽然“信浓”号在水下防御方面比“大和”号和“武藏”号更完善(例如采用3层底,并且在舰底敷设了50毫米厚的防护装甲,整个船底厚达2.5米),但防御并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点是建造时过于赶工了,质量有问题。“信浓”号的竣工日期比最初预计的提早了五个月,在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的前提下还如此赶进度,质量不出问题才怪呢。由于担心受到惩罚(日军军令规定,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从最高负责的指挥官到造船工人都会遭受严厉的处罚),造船厂不分日夜赶工并忽视了必要流程,其中有舱门水密性测试等关键步骤。结果水密舱门关闭时有间隙,据说达到10毫米以上,这么大的间隙问题测试时完全可以发现。
关键的排水系统也有问题。排水系统是防水措施的另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舰船受损进水后,迅速将积水排出,恢复舰船的浮力和稳定性。然而,由于设计和建造时的疏忽,“信浓”号的排水系统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形同虚设。这意味着一旦舰船受损进水,积水就无法被及时有效地排出,随着进水量的增加,舰船的沉没几乎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第三点是设计方案就有问题。众所周知,“信浓”号本是“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三号舰,已经完工50%才被下令改造成航空母舰。战列舰的舰体和航空母舰的舰体是有区别的,战列舰厚重的舷侧装甲对于航母来说实际意义并不大,又不需要跟敌方主力舰刚正面。飞行甲板装甲才需要重点考虑,为了抵御敌俯冲轰炸机攻击,需要可抗击500公斤航空炸弹俯冲轰炸。
因为舷侧装甲减薄又没有炮塔,因此“信浓”号总重量比“大和”级轻了,造成的结果是吃水线上升了一米,结果把水线装甲带抬出水面了。于是又一边修改船腹位置,一边又在装甲飞行甲板上敷设了200毫米厚的水泥层,希望能把吃水线压回去。这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再加面”的操作,明显就是设计方案有问题!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信浓”号的动力系统在关键时候居然掉链子了。“信浓”号全速航行几个小时后出现了大问题,其一根主轴发生了故障导致航速降低到15节,这太致命了。美军潜艇最大航速18节,原本追不上25节航速的“信浓”号,现在可以慢慢追上去了。
第五点是“信浓”号的舰长阿部俊雄海军大佐的指挥有问题。其实“信浓”号已经发现美军潜艇了,舰上的检测官发现了美军舰船的雷达信号,并判断出是一艘潜艇。这时候最佳方案应该是“信浓”号高速驶离相关海域,同时派遣护航的驱逐舰去攻击美军潜艇,干扰美军潜艇可能的鱼雷攻击。结果阿部俊雄舰长采取之字形航行(没有发现美军潜艇时是正确的、都发现美军潜艇位置后就是浪费时间了),这降低了航速,“信浓”号的航速本就不快。并且不允许护航的驱逐舰主动出击,三艘驱逐舰派出去一艘也好啊!
此外阿部俊雄舰长躲避过程中还判断失误,估计是太慌乱了,中途掉转方向。结果新航向正好是面对美军潜艇的方向,“信浓”号竟然自己送到了美军潜艇的枪口下。这不仅是运气不好,还有指挥失误问题。
这么多不利因素综合在一起,“信浓”号焉有不沉之理?“信浓”号这艘全建周期达1660天,船壳部位花费105万工时,防御部分12万工时,舾装75万工时,电气35万工时,制图1.5万工时,再加上其他工时,总计花费239万工时。全舰共用铆钉600万个,焊接长度2800公里。建成时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目前为止还是亚洲最大的航空母舰(东大的“福建”号还没服役),首次出航仅20个小时即告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