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田中角荣访华:遭总理严厉批评,主席赠其一书,晚年方知深意
WarOH协虎
2024-10-23 20:30广东
对于漫长的冷战时期来说,1972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世界上没有爆发大战,也没有剧烈的经济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还有一年才出现。这一年,美苏都也没有飞跃的科学进步,主要大国没有爆发政变。
但在这一年,美国、日本两个西方强国的领袖访华,日本更是在当年就与中国建交,使得中国作为一个“中立者”与西方牵手言好。
中国的这一选择,间接加速了苏联阵营的衰弱,也推动了冷战结束的步伐。
中国和日本建交时,其话题度不如中美正常化、中美建交那么高,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也很大,毕竟这是两个近百年的敌人第一次握手。
在1972年里,日本田中内阁在中日、中美之间搞再平衡,背后也有不少故事。
实际上,战后的日本并不是铁板一块,旧军人、财阀、旧政客都钻入了国会,各自背后有力量支撑。
在田中访华前,日本自民党内就吵了架,很多人对中国抱有敌意。
至于田中首相先派去的小坂善太郎访华团,来中国后也曾遭到周总理的批评。后来田中角荣本人来华时,也因为讲话不当被中方抗议,让日本代表团非常紧张。
在见到毛主席后,毛主席赠送了一套《楚辞集注》给田中,田中不知其意。直到多年后他读到里面的一句“辞”,才明白毛主席的深意。
那么,70年代日本外交的方向是什么?在1972田中访华时,又发生了什么意外?田中访华前后,都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一】
日本两头下注,周总理怒斥日本代表
60年代末,在中国和苏联交恶之后,美国、日本对于中苏的态度有连续的转变。
在60年代初,美国民主党政府还是继续封锁中国,因为中国在东南亚和美国对抗,且中国刚刚拥核,对亚太地区有很大威慑。
但肯尼迪死后,到了约翰逊总统时期,美国提出“遏制中国,但并不孤立对方”的策略。
这个变化,是美国政府的官员、顾问们集体做出的决定,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中国大陆拥有核武器,使得蒋台当局所谓的“反攻”变成泡影,而继续支持老蒋,可能让美国引火烧身。
其次,中苏的关系,已经从盟友走向破裂,“论战”在东方世界沸沸扬扬,两国甚至在边境公开对峙,美国认为这是拉拢中国的机会。
最后,越南战争把美国打得怀疑人生,这场战争输比朝鲜战争还难看。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已经动摇了美国社会,两党达成一致,急需停战。
美国的各种杂志上、政客的讲话里,已经透露出了对华友好的信息,日本政坛也闻到了气息。
彼时日本政坛的外交方向更复杂,日本已经彻底从战后废墟里恢复,成为西方世界的工业强国。日本政府野心也因此再次觉醒,想要恢复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领头地位,当地区代言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政坛主流认为,日本应该继续跟着美国走,树大好乘凉。自民党的吉田茂、佐藤荣作、田中角荣都属此列
但也有反对者,认为可以脱离美国,增加自主性,在美、苏、中三国之间搞平衡,从中渔利。这部分人是右翼民族主义者,他们的路线是:
以苏联制美国,以中国制苏联,再以台湾问题制中国,从而把日本从地缘夹缝里解放出来。
走这一道路的有岸信介、椎名悦三郎等人。
60年代,日本政府对华友好和敌视的势力轮番登场,但到了尼克松上台后,打开中国大门成了美国的国策,日本的外交政策也随之动摇。
70年代初,中美完成官方接触,乒乓球外交、基辛格访华后,尼克松在1972年初到达中国访问。随后刚上台的田中角荣是吉田茂路线的拥护者,他决定跟随美国,但却迎来了日本政坛的口水。
尤其是日本右翼的政客,坚决反对日本政府和中国大陆接触、建交。
由于日本自民党内部发生分裂,田中内阁刚执政,一时有点手足无措。
所以在1972年秋天,田中角荣动身访华前,先派遣了一个20多人的议员访华团来到北京,给自己“垫脚”。他的想法是,如果这个访问团受到礼遇,拿来成果,就能堵上很多人的嘴。
当时的访问团里有不少人是抗拒和红色中国接触的,但田中角荣认为,到中国大陆亲眼看看,或许能改变他们的看法。
同时,田中角荣派遣自民党副主席椎名悦三郎,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前往台北,面见老蒋。他希望在和蒋台政权断交,和大陆达成官方的外交关系的同时,和台保持非官方层次的友好往来。
日本这个行为和之前几个月美国做所的没什么不同,但椎名悦三郎没有得到美国大使的待遇——老蒋拒绝见他,蒋经国没有给日本人面子。
哪怕椎名本人承诺维护所谓“日台同盟”,但还是被蒋经国礼送出境,并被示威学生丢了臭鸡蛋。
在北京的周总理,看到了椎名访台的新闻,他在半夜叫来日方代表小坂善太郎开会。总理说日本人搞小动作、虚假承诺、两头下注,丝毫没有对华友好的诚意。
小坂大惊失色,向周总理道歉,并承诺田中内阁的建交路线不会变,他能以人格作为担保,中方这才答应邀请田中角荣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