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千百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南迁,聚居赣、闽、粤一带而形成的汉族民系。

关于客家这个称谓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目前最普遍的认识是:客家最初来源于东晋时期的“给客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大量中原家族南迁,根据《魏晋南北朝史》的记载:南迁人口约90万,占据东晋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主要集中于荆、扬二州的沿江一带,尤以三吴地区为多。

东晋政府把这些南迁人口统一称呼为“侨人”,设置了侨立州、郡、县进行安置。

此后,逐渐演变为唐宋“客户制度”,形成“主籍”和“客籍”,演化为客家。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但无论迁往何处,他们始终坚持使用自己的语言。并最终在中州古语的基础上,形成了客家语,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广东梅州梅县,是客家人入粤定居较早的地区,近几百年来,许多地方的客家人都是从梅县迁出来的,因此“梅县话”成为客家方言的“标准语”。如今电台、电视台中的客家专栏节目,都以标准的“梅县话”播出。

正宗客家话,在梅州。

但是,在距离梅州180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庄里,近千名村民,也一口纯正梅县话。

这个村子就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的罗家湾村。

罗家湾村不大,村民约有1000人左右,除了少数人外,这里的人几乎都姓罗。

罗姓,得姓始祖为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

颛项帝之孙祝融氏,其后裔的封地在罗国,今湖北宜城一带。

周庄王姬佗时代,罗国被楚武王熊通所灭,罗国人开启迁徙之路,为不忘故土,他们便以国名为氏。

目前,全国罗氏人口约为1500万,广东省罗氏人口人口密度全国第一。

罗氏先民入粤,主要有两条渠道:

一条经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聚居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条经福建宁化石壁乡入粤,聚居于梅州、潮汕地区。

已经南迁落户广东,为什么罗氏先民又返回陕西罗家湾村呢?

走进这座古老的山村,我们发现村子建筑独具风格,村中建筑沿小河依山而建,以土楼居多,上百年的老宅随处可见。

在村里的罗氏宗祠中,看到这里贴着堂联、挂着“豫章堂”灯笼。

我们也逐渐了解到这一段曲折的历史:

罗家湾罗氏的始祖罗尚华,为豫章堂罗氏四十五世孙,南迁后,他一直不忘祖地。

明朝初年,他携子孙,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徙到上杭县,之后辗转到广东嘉应长乐县、湖南浏阳、陕西安康,并终于在康熙三十年来到了罗家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宗祠后边的山岗上,保留有罗氏墓地。始祖罗尚华墓碑上清晰刻着:“广东长乐人氏,迁至陕西商州西乡秦岭铺”。

如今,村子里年轻人并不多,主要是老人们,与村子里玩耍的小朋友聊天,她们会用好听的梅州话告诉你:阿爸、阿姆打工,阿公、阿婆在,涯得人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