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不少专家也对“年轻人不生娃”这种现象发表评论,其中,既有专家认为“年轻人不生娃是不对的”,也有专家认为“年轻人不生娃是正确的”。下面举两个例子,并分析其观点。

01

陈文玲认为年轻人不生娃是不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4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当时,“专家称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这个话题很快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在我看来,“子女也是消费品”这种提法并不妥当,因为子女是人,不是物品。“子女也是消费品”这句话,有物化子女的意味。陈文玲所提到的“贝克尔”,是指美国经济学家Gary Becker(1930-2014),曾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贝克尔有没有说过“子女也是消费品”这句话呢?

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说:“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因而还是一种生产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带来的收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子女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又是一种生产品。”

这样看来,贝克尔确实说过“子女既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又是一种生产品”这句话。但随后贝克尔又补充说:“把子女同汽车、房屋、机械等物品相提并论,似乎有些牵强、造作,甚至是不道德的,然而这种分类并不表明子女带来的满足或成本在道德方面与其他耐用品等同。”可见,贝克尔认为,“把子女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是不太妥当的表述,甚至是不道德的。

其次,即使纯粹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子女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这句话也值得商傕。在农业社会,养育孩子的成本较低,孩子到十来岁时,可以从事放羊、拾草、砍柴、收粮等劳动,对于家庭有收益,而且农村缺乏社会养老保障,农民主要依靠“养儿防老”,因此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较高。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养老保障的健全,越来越多的人不靠“养儿防老”。另一方面,抚养子女的成本不断上升。从纯粹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在目前中国,大部分父母抚养孩子是“负收益”,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父母一生中对子女的养育付出,是大于子女一生中对父母的回报。

02

汪中求认为年轻人不生娃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在2024年1月发布视频表示:年轻人不生育这种思维是正确的。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主要有三大压力:对自己的前途未知,对人生看的更透,对小孩的成长没有把握。

我认为,对前途未知,对小孩的成长没有把握,既不是生娃的理由,也不是不生娃的理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生下来之后,他(她)的前途都是未知的,没有谁能保证他(她)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中国航天员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都出生于贫穷家庭,其中聂海胜在兄弟姐妹8人中排行第6,父亲去世后,母亲靠干农活把孩子养大。翟志刚是兄弟姐妹6人中最小的,母亲靠卖炒瓜子才供他读完小学和初中。显然,这些航天员出生时,他们的母亲并不知道他们将来会成为航天员。

C罗是当今世界收入最高的足球运动员之一。在C罗出生前,C罗的母亲已经生了三个孩子,而且家庭贫困。在得知自己第四次怀孕后,C罗母亲感到十分焦虑,感到多生一个孩子会让家境更艰难,于是她请求医生为她堕胎。但医生拒绝为她堕胎,C罗最终还是得以出生。显然,C罗的母亲在生下C罗之前,并不知道C罗将来会成为足球巨星。

有一本畅销书《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用众多的实例告诉人们,真正的大成就是计划不出来的,跟着好奇心一步一步走,才是取得非凡成就的正确路径。

那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的态度是:尽人事,听天命。也就是说,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至于结果如何,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只能交由老天爷(也可以换成“上帝”之类的词)来决定。

03

应该如何看待“年轻人不生娃”这个问题?

陈文玲和汪中求在“年轻人不生娃”这个问题上的评论处于针锋相对的两个极端,由于现在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所以陈文玲的“年轻人不生娃是不对的”观点被很多年轻人骂上热搜,而汪中求的“年轻人不生娃是正确的”观点被很多年轻人点赞上热搜。

我认为,生不生娃,是每个人(或每个家庭)的权利和自由,既不能说年轻人不生娃是错误的,也不能说年轻人不生娃是正确的,原因是:

一方面,如果说年轻人不生娃是错误的,那么我应该批评年轻人不生娃,但我并不批评年轻人不生娃。因为既然大部分家庭生育和抚养孩子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是“负收益”,那么,年轻人不生娃,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因为个人一般是趋利避害的。

另一方面,如果说年轻人不生娃是正确的,那么我应该支持年轻人不生娃,但我并不支持年轻人不生娃。因为如果绝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生娃,也并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率如果一直、长期低于更替水平,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口的消亡。近两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

所以,年轻人不生娃,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趋利避害,无可指责。但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生育率如果长期过低,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2013年出版的《人口危局》一书,有一篇文章是《生育孩子是对社会作贡献》,对这个问题做过分析。

在目前的中国,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担,但孩子长大并参加工作后,要为国家纳税,要为社会服务,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生娃是“正收益”。所以,国家有必要出台支持生育的政策,减轻年轻人的生育负担。

在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专家,一方面需要了解年轻人不愿生娃的原因,建议国家出台切实减轻养育成本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助长年轻人不愿生娃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