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辰,字延承、号如一、大道闲人,艺术家、学人、独立设计师,省级古瓷修造技艺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智库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研究员。
隐于邕城青秀山下,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人用器体系,专注于中国文化及宗教中的身体与器物观,器物与心灵,与精神的探索。通过对古老又残缺的器物进行二次创作,将被遗弃、冷落了千百年的旧物变成茶器、花器、香道具、文房器等文化生活用器,重新构建更适合它流传的美学观,使之转化为精美的实用文物艺术品。因喜好道家、禅宗等中国传统文化,知古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哲学思想,十年磨一剑,走出一条新的艺术路线——“古器再造”,形式独特,脱颖而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导读:
赵子辰,是国内以“残瓷古器”为主进行“艺术再造”的开拓者。80年代生于湖南潇湘古城零陵,2002年在天津师范大学随油画家齐宝成先生修习,后从天津美术学院周天先生研修民俗文化与设计。2011年从师邃若水先生修持易学与人居智慧,2021年从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姜丹丹教授研修自然与生命美学。
最开始,以油画和设计为生,油画作品被藏家们争先订购;先后参与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天大地大》、《后宫》、《春华好女》等影视制作;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培训学校;辗转任教大学当老师,受邀参与全国各地一些文旅项目的策划与设计。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游走于各个生活美学领域的研究与艺术实践之间,在艺术品设计、文化创意、软装配置、空间设计等各个领域均有涉猎。他还一手成就了艺术家集群与商业融合的文化餐饮品牌知味、山木谷,以及文化美学餐饮饍悦艺境,从文化概念到创意设计都有他的手笔。
2016年,他开始探索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用器体系,并在全国各地四处收集、挖掘、整理、创新保护因残损而淡出大众视线的文物资源,走出了“古器再造”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并一直致力于在当前这个语境下,探索如何把这些具有文物属性的残缺古器物及传统经典的美术纹样跟当代的设计融为一体,进行二次创作,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品,赋予残缺古器物“二次生命”。因为这个举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及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目前,赵子辰老师创作领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茶器、花器、香道具和文房雅器;一类是历史变迁、战乱损坏遗留下来的残器,这些残件是记录一个时代的工艺或者是一种符号,一种文化。赵子辰老师一发不可收拾地对这些古老而又残缺的器物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他用自己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对这些残缺古器二次创作,赋予了新的生命。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就是这么神奇,可以使“残缺”成为一种“新的艺术之美”。而对于藏家而言,古器物又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正所谓“圭壁虽残犹胜瓦全”。在我看来,传统的修缮就是尽最大可能还原已受损的物件,修旧如旧,使之以原始的面貌展现,只是物理意义的复原,绝非难事。对于赵子辰老师这种直接基于古器残缺基础上的“二次创作”,这已然不是单纯的修缮之举,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
2024年初秋,广西自治区文旅智库副理事长陈晓龙先生与赵子辰老师进行了一场心灵互动,并为其撰写了文艺评论文《走近借古开今、推陈出新的艺术家——赵子辰》,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一起更深入了解赵子辰老师:
走近借古开今、推陈出新的艺术家——赵子辰
文/陈晓龙
(广西自治区文旅智库副理事长)
一、新奇与旧梦·与物为新
2024年初秋,我与艺术家赵子辰先生进行了一场心灵互动,跟随他,穿越时空,邂逅他悠然古韵与繁华时尚,近距离感受到他穿越历史时空下的文人情怀。在悠长而深邃的文化长廊里,他行走于设计与艺术之间,以其作品独特的形态,照亮了一条条古今文化交汇的幽径。他,如同一位穿越时空的织梦者,以古器为梭,以道心为线,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温纹尔雅”,以“突破残缺与圆满”的传统艺术哲学,细腻地再造一件件超越时代的艺术臻品。
他一边在高谈阔论着最新潮的商业与设计,一边又在思虑着“中国文化”与“再造传统”的未来。新奇与旧梦,在他的设计和艺术作品中交替呈现着。他是一位极富情感色彩的艺术家,时不时以潇湘文化特有的浪漫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又是一位坚守传统底线而不失当代人文精神的艺术家,对待客观事物有着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在他的作品中既描绘着朴素、寂静、自然的残缺之美,又蕴涵着“随处圆满,无少欠缺”的哲学之美、禅意之美。
对这种“以残缺来超越残缺”的美学思想,讨论最充分的领域该是金石之学,而赵子辰在他的古器再造艺术作品中体现得淋漓极致。他关注残缺,注满了对生命存在的哀思,他对于“残缺与禅”的理解自有精妙之处,他的作品也正如他常说的“以残通禅,与物为新”,在他看来,作品不该是某种秩序、标准的产物,应该是心灵与自然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自己与观者是当下境界的唯一成就者。
二、负笈千里·游于诸名公之门
子辰兄是国内以残瓷古器进行艺术再造的开拓者。80年代生于潇湘古城零陵;幼禀庭训,好古敏求,复抱潇湘山水人文之胜,及长耽游艺事,启蒙于油画家刘斌先生。2002年游于津门,在天津师范大学随油画家齐宝成先生修习,后从天津美术学院周天先生研修民俗文化与设计。2011年从师邃若水先生修持易学与人居智慧,2021年从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姜丹丹教授研修自然与生命美学。受姜丹丹老师的影响,他对艺术实践,更注重探索中国传统自然美学精神的再创作,他通过美学思考、艺术手法赋予了残瓷古器物新的意义和价值,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完成艺术品实用化走入人们的生活。
三、融合跨界·大道闲学中出彩
一路栉风沐雨走来,从以油画和设计为生,绘画作品被藏家争先订购;先后参与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天大地大》、《后宫》、《春华好女》等影视制作;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培训学校;辗转任教大学,受邀参与全国各地一些文旅项目的策划与设计。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游走于各个生活美学领域的研究与艺术实践之间,在艺术品设计、文化创意、软装配置、空间设计等各个领域均涉猎有余,并达到了一种融合跨界的极高美学境界,所谓“大道闲学中出彩”。他还一手成就了艺术家集群与商业融合的文化餐饮品牌知味、山木谷,以及文化美学餐饮饍悦艺境,从文化概念到创意设计都有他的手笔。这些积淀,也让他在沉潜与游艺,在行动与创作之间,以独特的方式,在吸收古人智慧精神的同时,通过设计实验的转化,容纳了古今交融的思考,给出、开显出了别有新意的艺术创作。
赵子辰彻底地将艺术家和策商两个角色融合在了一起,他说:“我是一个感性的理性人,左手人文,右手商业,我相信,激情是创意的源泉。至于一个艺术家,如何能平衡好艺文与商业,我想,那是潇湘人脚踏实地的性格使然”。
2013年,他毅然决然的拿下了20多户的古村落,启动了“再造故乡”的梦想,这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投资失败后,经历了至暗的时刻,在他困顿、迷茫、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开始一本一本的读传统经典来破除妄念,直到2016年机缘巧合下读了日本民艺家柳宗悦的《工艺之道》和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的忧思之作《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似醍醐灌顶一般深受启发,他的生命格局才彻底发生变化,以致突然顿悟找到了方向:以前所有的经历似乎都是为今天的来临,去让他所做的充分准备,从此选择探索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用器体系;并在全国各地四处收集、挖掘、整理、创新保护因残损而淡出大众视线的文物资源十余年,走出了“古器再造”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并一直致力于在当前这个语境下,探索如何把这些具有文物属性的残缺古器物及传统经典的美术纹样跟当代的设计融为一体,进行二次创作,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及收藏爱好者的关注,把经典做成流行,让旧物重生。
四、情痴古器·把残缺变成“美”的中国之美
是什么魔力能让赵子辰对这些原本黯淡无光的历史遗留物深深着迷?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从艺者皆有“癖”之人。赵子辰的收藏与创作方向有两大脉络:一类是有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茶器、花器、香道具和文房雅器;一类是历史变迁、战乱损坏遗留下来的残器,“圭壁虽残犹胜瓦全”,这些残件是记录一个时代的工艺或者是一种符号。赵子辰一发不可收拾地对古老而有残缺器物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这些年来,赵子辰放下原有的一切特立独行,一直践行在文人理想的路上,在那里,古器物的残缺瑕疵与当下的雕琢复朴之美交织缠绵,古代艺术品的灵韵与当代的再造,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他的作品,是古器物的盛宴,是古人与今人的狂欢,更是心灵深处的低语,让人在无意与有意之间,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学震撼。
他敏锐的思维刺穿古今,从探索生成的道路。自然之道,也在于对话沟通,他是在和古人的对话中,和朋友们的对话中,成为日日新的生命体。有言道:传统如果仅仅是复制古人的风雅,终究都是悦人的表演与对过往的艳羡。传承古人的智慧,从容应对此刻,借古开今,与物为新,老树着新花,传统才会生机勃勃的生长。让残瓷古器物和有着同样厚重的各种传统工艺融会贯通,去重新构建更适合她流传的生命美学观,这才是需要我们始终坚守不变的立场。
在经历过经商的失败、情感的创伤、友情的背叛后再重新找回自我的他,通过日复一日行禅般的内心宁静之驱使,他对这些因为历史原因所造成而被众人遗弃的各种伤残文物变得更加惺惺相惜。民艺家柳宗悦说:“良器能纯化周围的一切,人们的心慌意乱,也能因此而心平气和。若没有器物之美,世界将一片荒芜,杀心四起”。人也好,物也罢,“精神物化的器物之美”深深感染了他,也更增强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始终认为两者是具有共通性的。在他看来,光谈艺术品是没有意义的,还要谈其背后的文化;光谈设计是空洞的,还要注重设计里面的生活。赵子辰,对重塑古器融合当代设计的追寻,从人到物,到其存在之义的探讨,更进入了一个哲学禅宗的境地。
五、“随处圆满、无少欠缺”·疗愈生命之美
中国艺术有一种破圆的意识,在他身上,“随处圆满、无少欠缺”,尤为突出,“随处圆满”是梦想与追求,是物之第二次生命的起点,“无少欠缺”是超越和突破,是生命创造之美;他的作品呈现着宋词和元画的主体精神,就是这个“残”字——在生命的不圆满中说圆满。赵子辰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品质证明了这一点,大成若缺,其用不蔽,无旧无新,从真实生命体验出发突破残缺与圆满的斟酌。这样的艺术再创作,不正是经历过伤痛后精心、倾心、同理心的完美结果吗?这个结果在精神上是疗愈,在艺术上是创造,在文化上是化育,在人生中是修行,在生命中是重塑。
赵子辰,在艺术上是一位探索者,创造了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世界,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重塑了一件件跨越越时空和古今两种温度的精美绝伦的古瓷修造艺术品。他对器用之美,对残瓷古器物转化为艺术品的探索,是他自我修行、疗愈与追求真精神的过程。他说没有心灵疗愈感受的作品绝不能称之为艺术。从他作品中所启迪的是让我们逐渐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传统,对话自己、自然、古人和空间。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朴素的美学思考,引领我们穿梭于古今之间,体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美,激发我们对生命、自然、历史以及艺术本质的无限遐想与深刻思考,让我们从他古今两种温度的艺术作品中找到心灵的慰籍。
赵子辰的作品,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融合与创新,更连接着每一个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渴望成长的灵魂。他通过古老又残缺的器物为艺术的语言,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美学观以及与世界的关系,鼓励我们打破内心的壁垒,接受不完美的完美,去拥抱更加真实的自我。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古与今对话的艺术世界,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启迪。
那些古器再造艺术品,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思想的盛宴。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跨界、融合与创新的故事,让每一个驻足其前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与共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