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行街,“叮叮当当”的记忆

作者:李春昌

铁行街,似乎一个很久远的名字,一个早已远离长春人的生活的地方,又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街道,“叮叮当当”的铁匠炉声音,时常会在耳畔回响……

总是记得我曾经写过这条铁行街,可在我的电脑里怎么也搜索不到。

原来铁行街这样一个如此旧曾谙的地方,我还从未动笔。有朋友提示,不得不说一下,铁行街的发音,是“铁航街”,不是“铁形街”。铁行就是铁器行,打铁行业集中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的东五马路铁行街口样貌,老赵拍摄。↑】

铁行街叫做铁行街,来的比较晚一些。在铁行街之前,是叫做北市场胡同来着。

北市场胡同,在《长春县志》中,记载为积善胡同。这与长春城内东四道街北侧的积善胡同是重名的。

“积善胡同,又名北市场胡同。南通四马路,与燕春胡同相对,北越五马路,至六马路。”县志中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3年地图,北市场胡同的位置,翻拍自《长春历史地图集》。↑】

北市场胡同,大约是因位于老市场以北而名。更有说法是说,商埠地有四个市场,其中之一就有北市场。北市场胡同位于大马路与永长路之间,南起东四马路,向北至六马路。

铁行街不全是北市场胡同,铁行街南起东四马路,北至东五马路,只是北市场胡同的一部分。随着铁行街的出现,北市场胡同也就“缩水”了,只留下了东五马路至六马路一段。

也有人说,铁行街是北市场的一部分,是北市场的特色与精华。只是,这铁行街是从什么时候叫起来又叫得开的,没有查到相关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长春市南关区街路图,铁行街与北市场胡同,翻拍自《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

提起铁行街,陈学奎老师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说来滔滔不绝。在《百年大马路》一书中,陈学奎老师专门有一章讲铁行街,叫做《藏龙卧虎的铁行街》。陈老师说,铁行街是一条聚集能工巧匠,藏龙卧虎的街巷,历史上一些名牌产品都产自这条街。因为铁行街位于商埠地北端,老市场的北侧,所以解放前最早的地名叫北市场胡同。解放后把东五马路以南的北市场胡同改称为铁行街。铁行街又被小五马路分成两段。

在铁行街北段马路两侧都是经营旧钢材的铁坞子,而铁行街的南段则是这条街的核心地段,长春的“刀王”“锯王”都在这一段创业起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拍摄,东四马路铁行街口。↑】

“民国时期北市场胡同一共有五家铁匠炉,分别是河北宁津王福明、王福俊兄弟开的老义和兴铁匠炉,专门打造建筑工具,兼打刀剪。河北宁津刘振名、刘振起兄弟开的和顺炉,专打铁钩铁铲,家用铁器。河北宁津彭万勇、彭连生父子开的天兴炉,专打矿山挖掘工具,兼打刀铲。河北宁津张万岭叔侄开的永记祥炉,根据用户需求打造各种工具。”

原来铁行街的铁匠大都来自宁津。我岳父的祖籍就是宁津的,这些铁匠都是老人家的老乡喔,可我岳父并不是打铁的出身,他老人家大学毕业之后投身人民铁道事业,倒是一样有一个“铁”字。宁津原属河北,后归山东,现属山东德州管辖。那么,铁行街曾经的乡音,应该以山东河北相邻一带口音为众。

感谢陈学奎老师,学习了。宁津口音我本人还是听得来的,可惜,早已听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铁行街内的物流业,2024年拍摄。↑】

这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呀,老铁匠炉干起活来,需要三个人协作,有掌锤的、有抡锤的,还得有拉风匣的。师徒三人一边吆喝着一边干,叮叮当当,有多热闹。

胡同路东只有一家,由山东商丘人郑茂盛开的郑发炉,郑发炉是在郑茂盛学徒的泰发炉原址建起来的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郑发牌菜刀,背厚、堂薄、刃口锋利。当年长春大小饭馆、肉铺都喜欢用郑发菜刀,因为郑发菜刀坎肉剁骨不卷刃不崩刺。原来是郑茂盛选用了硬度为42度的炮弹皮钢做刀刃,巧妙蘸水热处理后,竟然变成62度高速钢,所以才能削铁如泥。

这郑发菜刀,可是长春人的心头好,谁家里还有一把郑发菜刀,那都是一种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行街内,优雅的小院是一家幼儿园。↑】

解放后,民间流传“铁行街能致富”,所以铁匠炉多了起来,商铺、铁匠炉鳞次栉比,从早到晚铁行街都是炉火闪烁,铁锤叮当。1956年公私合营前,铁行街路西有大小商号作坊15家,其中铁匠炉有10家;路东有17家,其中铁匠炉8家。

其中就有辽宁新民王殿忠开的成盛兴锯店,“锯王”王殿忠,民国初期随父到东安屯韩国人开的东洋锯厂学修锯,出徒后在铁行街开店修锯。因王师傅掌握一套复杂的锯板渗碳技术以及维修各种钢锯的窍门,“锯王”修造的钢锯好使耐用,顾客盈门。1956年公私合营后,锯王改做钳工,还当上国营长春材料试验机厂的厂长。

据陈学奎老师讲述,铁行街曾经有两个大院,一个是回民大院,一个是袁家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铁行街的转弯处,2024年9月拍摄。↑】

回民大院,也叫穆家大院或者李家大院。李家是前期房主,穆家是后期房主。大院住的多半是经营穆斯林食品的回族兄弟。因穆家三兄弟中的老二曾经是旧警官而威震大院,老三在三栋楼房中间修了几个规模很大的养鱼池,以在永春路专营金鱼而著称。

袁家大院在前面《小五马路与东五马路》一文中已经讲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的大众剧场改造之前的铁行街北部西侧,老赵供图。↑】

笔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常把铁行街和北市场胡同当做一条放学的道路来走,还算熟悉。虽说经常走这里,但来来去去的印象也不怎么深。当时都是土路,两侧已经没有什么门市了,无论是铁匠炉还是商户,所见极少,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这里楼房少、平房多,都是普通人家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手机高德地图截图,曲折的铁行街。↑】

到世纪之交,这里进入城市更新,所有的老旧房屋拆除掉了,就连铁行街的走向也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直线形变成了折线形,从东四马路南口进入,向北不远,向东转折,然后再向北才通向东五马路。与铁行街相交汇的小五马路没有了,铁行街两侧都是标准的住宅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5月《东亚经贸新闻》上的一张铁行街照片。↑】

现在,人们有意提起,才会说起这铁行街来,毕竟现在这里,路牌、门牌都不体现铁行街了。还好,在2010年5月份的《东亚经贸新闻》上,刊载了一幅反映铁行街门牌的照片。这家人家的门牌号是铁行街1-1号,木质门框,门楣上方用铁艺冲压下脚料充作挡板,足见铁行街名不虚传。

铁行街的故事,感谢陈学奎老师的讲述,更期待知情者的讲述。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图文,欢迎阅读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