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弯弯照在九州,几家欢乐几家忧愁。

月儿圆圆又是一年,有些圆满有些遗憾。

月亮,因皎洁柔和的光彩,阴晴圆缺的容颜,远在天边的神秘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笔下最常见的意象。

不论李太白还是杜子美,不论李义山还是杜樊川,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都曾以她为诗,为她吟唱。

当金秋时节到来,借由这一缕连接天地的淡淡月光,人们得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灵,寄托藏于心中的深切思念与美好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首: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感悟:

整个大唐,再没有比李白更钟情于月亮的诗人了。

他时常在月下独酌,偶尔会“欲上青天揽明月”,消愁时会安慰自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在这首诗中,诗人再次以月为题,抒写心中的无限思念。

为了心中的理想与抱负,年轻的李白顺着江流乘舟而下,离开家门。

从峨眉山到平羌江,从清溪至三峡,再到渝州,渐渐地,家乡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不见。

第一次离开的李白,对于前方未知的风景自然是有些好奇。

然而不久之后,便开始想念家中的一切,毕竟是家乡的亲人朋友陪伴了自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在这萧瑟的秋日,诗人抬头看见天边悬挂的半月,低头只见月亮的倒影映在江面,是如此的明净,开始体会到乡愁的滋味,也开始思念起自己的朋友。

虽然万般不舍,但现在还不是回去的时候,毕竟年少时定下的梦想还等着自己去努力实现。

带着对故乡的依恋,诗人继续追风赶月不停留,奔赴心中的山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首:杜甫的《十七夜对月》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捲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感悟:

杜甫的心中,同样有着诗人们最常见的月亮情结。在这首诗中,诗人流露出了许久不见的松弛感。

秋日的夜里,凉风习习,总是易于让人心情平静。但这对于独身一人的杜甫来说,似乎有些冷清了。好在与明月相伴,消减了自己的孤寂感。

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到了十七日,月亮似乎也不舍这份圆满,还是如一面明镜,高高地挂在天空,散发着皎洁的柔光,为这叶色平添几分温馨。

这柔光散落在诗人身上,随着诗人的步伐而移动,让诗人孤独的心倍感温暖。

月光照在水面,使水面泛起粼粼微波;落在鸟儿身上,便唤醒了沉睡的鸟儿。照在树上,又使树上的露水散发着晶莹的光芒。

见到如此清新明静又富有生机的秋月之色,诗人的心灵仿佛被瞬间治愈了,暂时忘却此时此刻的孤独与落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首:白居易的《秋月》

夜初色苍然,夜深光浩然。

稍转西廊下,渐满南窗前。

况是绿芜地,复兹清露天。

落叶声策策,惊鸟影翩翩。

栖禽尚不稳,愁人安可眠。

感悟:

白居易笔下的咏月之言也不在少数,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句,都是非常经典的诗句。

在这首秋月之歌中,诗人用清新而简约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富有变化的月色剪影:

刚入夜时,诗人仰望天空,只见月色朦胧,弥漫着微光,低头看,只见月光散落在走廊旁的树丛。

不知为何,到了深夜,诗人还是没有入睡,而是继续欣赏着唯美月光。此时月光变得十分明亮,照在大地之上,布满了整个窗户。

当诗人走出庭院,见到萧萧木叶之声,还未入睡,翩翩起飞的鸟儿,似乎心有所感:

这些鸟儿睡不着觉,想必是在等待着自己的伴侣和家人,就像他自己在思念自己的亲人,故而午夜将至,仍无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首:唐代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感悟:

相对于乐观外向的好兄弟白居易,柳宗元的性格似乎更忧郁一些,因此诗句中的孤独感更多些,然而这首中秋月夜之作,却流露出几分闲适之意。

在这首长诗中,诗人用浪漫而梦幻的文字,勾勒出一幅超凡脱俗的月下仙游图。

诗人一开口便是“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道出秋月之美,更令人的心境变得悠闲。

随后,诗人写到自己站在最高的山顶处,仰观晴空澄澈千里,俯瞰山水相映成趣,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自己感到前所未有的逍遥自在。

如同进入仙境的屈原,诗人也在仙人的引领下登入玉坛,欣赏人间不曾见到的梦幻之象。

伴随着月沉,星辰渐落,霞光东升,此次仙游也即将结束。

再美好的事物,终将有消逝的一刻,想到此处,诗人的心中不由得生出韶光易逝,好景不常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首:唐代李商隐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感悟:

作为晚唐诗坛的两大中流砥柱之一,李商隐的诗诗句犹如颗颗闪烁不定的星辰,充满了神秘感,也美得让人心醉神迷。

在这首歌咏深秋霜月的经典之作中,诗人运用了他最擅长的典故技巧,绘制出一幅具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赏月图。

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写北雁南归,蝉鸣声无,道出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次句以夸张之法,写自己登上高楼,眼前是水天一色的壮美之景。

后两句中,诗诗人借用神话典故,用掌管霜雪的女神青女与清冷的月宫仙子素娥争相斗艳,来形容秋月与秋霜相互交融的清幽之境,冷艳之色,令这深秋的月色多了几分梦幻的色彩。

实在是唯美至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六首:唐代杜牧的《月》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感悟:

作为晚唐诗坛的两大双子星之一,杜牧的诗歌里多的是怀才不遇的哀叹,借古怀今的忧伤。

在这首以月为题的咏古诗中,为了刻画陈阿娇失宠时的孤寂与悲伤,诗人用“秋夜深”三个字,营造出一种独属于秋夜的凄冷之感,用“信沉沉”三个字,反衬出陈皇后的孤寂感。

此时昭阳殿里歌舞升平,而陈皇后的宫殿,却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相伴,看着她在等待着汉武帝的到来。

诗人看似在写陈皇后的悲惨命运,实在是在感慨自己仕途不顺的现实,他心中有怨,却无人可诉,于是只好将自己心中的苦楚寄托于这首咏月之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七首:唐代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感悟:

作为盛唐田园诗第一人,孟浩然的诗歌大多充满着淡然之气,闲适之感,这首月下感怀之作同样如此,情感温和而克制。

诗人笔下的月亮犹如一位画着淡妆的女子,伫立在远空之中。目之所及,是还未栖息着的鸟儿,飞入是室内的萤火虫,以及邻居家传来的杵声。

如此清风明月之良夜,孟浩然同所有心怀思念的诗人们一样,生出几分思念之情:

如今的二人分隔两地,又如何约定相聚的日子呢!唯有伫立于明月之下,请明月带去问候!

第八首: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感悟:

“诗佛”王维,自是大唐山水诗派第一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他最独特的地方。

在这首淡淡写意的山居秋暝图中,他仅用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便将山间的景美月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句运用对偶手法,将“明月”与“清泉”相对,用松间”与“石上”相对,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禅境,用“照”与“流”相对,以动写静,更显山间月色的寂静之美与诗人心中的闲适之感。

读此诗时,仿佛进入到诗人笔下的意境之中,经历了一场秋雨,来到了深山。看到了一轮山间明月,听到了淙淙的泉水声。忽然间,竹林里传来了女子们的阵阵欢歌笑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九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感悟:

作为大唐边塞诗派的种子选手,“七绝圣手”王昌龄笔下的月亮之美,如“明月何曾是两乡”“秦时明月汉时关”等诗句,同样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边塞诗中,诗人一如既往地描写了边关将士们久别故乡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中,诗人直接抒情,不论编曲如何改编,用何种乐器,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将士们的心中总是回想起许久未归的故乡,于是生出无穷无尽的乡愁。

后两句中,诗人将视线转向头上的天空。只见湛蓝色的天空中,一轮明明高高悬挂,照亮了长城,照在每一个离家的将士们脸上,给愁绪满怀的将士们带来一丝慰藉。

诗人以不断翻新的琵琶声起,至悬挂高空的秋月止,所抒发的征人思乡之情,悲而不伤,令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首: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感悟:

盛世大唐里,征人思妇是极其常见的诗歌主题之一,并非边塞诗派的专属,李白就曾以此为题,诉说离人之愁。

首句中,诗人便用散落在长安城里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意境。

月夜之下,长安城里的戍妇们,还在为远征的将士们织布捣衣。若不是关心至极,思念至极,她们又怎会在这深夜之时,还不入睡!

后一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用永无止尽的萧萧秋风,比作将征夫之妻对远征边疆的丈夫,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让人忍不住与使人产生情感共鸣:

若非迫不得已,她们又岂会愿意与夫君分隔两地!

到底何时战争才能结束,让分隔两地的夫妻二人再次相聚呢!

至此,唐诗中最美的十首秋月诗分享完了,你最喜欢的秋月诗词又是哪一首呢?欢迎分享,让我们一起共读美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