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美学大视野

一、对“康德美学”的政治转向

《判断力批判》讨论的是如何运用反思判断力来沟通自然与自由,如何将自然人提升为自由人的问题。

席勒是一位“最伟大的自由主义诗人”,是一位终生追求“政治自由”的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政治型作家。他主张借助审美自由去通达政治自由:“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二、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他所理解的“自由”不是康德所强调的“意志自由”,是人性的完整和主观精神上的自由。

这种自由首先可以由“审美自由”来提供:“当心绪处于审美心境之中时,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同时活动,并由于它们彼此对立而相互抵消,因而心绪就不再受任何强制,处于自由状态。” 一旦审美自由通过审美教育活动而培育出人性的自由、完整与和谐,便是政治自由的兑现之日,因为在他看来,“要改革国家,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改善时代性格,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

三、美是“活的形象”

感性冲动——游戏冲动——理性冲动

感性冲动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强迫,而理性冲动又使人感到理性要求的强迫;游戏冲动却要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物质方面(感性方面)和精神方面(理性方面)都恢复自由。

游戏冲动是人的创造能力的自由活动,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物质存在与形象显现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如一块大理石被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是最广义的美。

四、审美教育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完整的、和谐的人性,培养出“审美的人”(游戏的人),进而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

五、影响

1、席勒对黑格尔的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必然与自由相统一的美学思路有重要启示价值。

2、席勒以人性完整为原则的审美国家的构想,启发了马克思的美学理论。

3、法兰克福学派将美学理论视为其社会政治理论的一部分,他们将艺术作为批判社会、反抗异化、解放人性的重要阵地,与席勒的政治美学一脉相承。这种传承集中体现在马尔库塞身上。

4、经过王国维、蔡元培的引介,席勒为中国现当代美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