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沙漫天,寸草不生”,这曾是人们对沙漠的刻板印象。但你是否想过,这些“死亡禁区”也能被人类驯服,焕发出绿色生机?

在中国,就有这样一群“愚公”,他们用一生与风沙抗争,硬是把荒凉的沙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

你或许听说过毛乌素沙地的传奇,这个比台湾岛还大的“沙漠”,如今已经披上了绿装。

但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国西北部,还有一个面积相当于三个上海的库布其沙漠,它也正在上演着同样的绿色奇迹。

这背后,是中国治沙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改写了“死亡之海”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绝望到希望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这里曾是风沙肆虐的“生命禁区”,每到春天,狂风卷着沙尘,能把房屋都掩埋。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地不打粮畜无草,做饭取暖没柴烧”,贫困如同附骨之疽,紧紧缠绕着这片土地。

然而,中国人民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沙行动在库布其沙漠拉开了序幕。

无数治沙人,怀揣着对绿色未来的渴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路途。

他们就像沙漠中的“苦行僧”,常年与风沙为伴。为了固定流沙,他们发明了草方格沙障,用稻草编织出一道道“绿色堤坝”。

为了提高树苗成活率,他们想尽办法节约每一滴水,甚至用脸盆一盆盆地往沙漠里运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治沙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深深扎根在沙漠里,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希望的绿洲。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库布其沙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最有说服力:如今,库布其沙漠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当初的不到3%提高到了53%,年降水量也从不足100毫米增加到了300多毫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曾经肆虐的风沙得到了有效遏制,意味着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意味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不仅是一次生态奇迹,更是一部人类战胜自然的史诗,它向世界证明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能被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治沙的“方法论”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治沙就是简单地种树,只要肯吃苦就能成功。

这种想法太“天真”了。中国治沙的成功,绝非偶然,它背后是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是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和全民参与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治沙,是一场与自然的持久战,光靠蛮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从传统的草方格沙障,到现代的无人机播种、节水灌溉技术,中国治沙人不断探索、创新,用科技为治沙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研发应用的“乔灌草”立体治沙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种模式模拟天然植被结构,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植被成活率,还增强了沙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治沙,是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治沙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为治沙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治沙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沙,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必须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库布其沙漠的治沙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沙产业,是实现治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里的光伏产业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广袤的沙漠,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光伏发电,不仅可以产生清洁能源,还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光伏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治沙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库布其沙漠的治沙模式,打破了“治理-依赖-贫困”的恶性循环,走出了一条“治理-产业-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沙,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治沙行动中来,为治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蚂蚁森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亿万用户的“绿色能量”转化为真实的树木,种在了库布其沙漠等地。

这种“互联网+公益”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为治沙贡献了力量。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全民参与……中国治沙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条路,我们走了几十年,也探索了几十年,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沙之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治沙”到“用沙”

沙漠治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人进沙退”成为现实,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将治理后的沙漠,变成造福人类的“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库布其沙漠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过去,人们谈“沙”色变,认为沙漠是“不毛之地”。但库布其的实践证明,沙漠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只要合理开发利用,就能变身“聚宝盆”。

库布其沙漠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特色种植业。

近年来,当地引进耐旱、耐寒的经济作物,如甘草、沙棘、枸杞等,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改善了沙漠的生态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漠旅游也是库布其的一张亮丽名片。浩瀚的沙海、起伏的沙丘、独特的沙漠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险体验。沙漠越野、滑沙、骑骆驼等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科技创新,是推动“沙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近年来,中国在沙漠农业、沙漠旅游、沙漠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为沙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例如,利用沙漠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发展光热发电,不仅可以解决偏远地区的用电问题,还能减少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再比如,研发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可以提高沙漠地区的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治沙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从技术援助到人才培训,从项目合作到共建研究平台,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防沙治沙能力,共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库布其沙漠的成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人类战胜沙漠化带来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治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中国治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绿色长征”。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用汗水和智慧,将“死亡之海”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

信息来源:

库布齐沙漠——百度百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