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上
三峡之巅
▲瞿塘行 供图:宋开平
全文6357字,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
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李白画像
李白的《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诗,历来颇受学者重视,数十年来参与论战的学者极多,其间更涉及李白长流夜郎遇赦的法律见解,使问题更为复杂化。本文对种种论战,皆不介入,只带领读者详细阅读全诗的原文。
▲诗意三峡 摄影:黎明
01
长诗题的正确解读
李白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可分成两段,“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为一段,叙述游山当日所在的位置,“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为一段,写登山往返之事。
前人对本诗的解释有许多误解,起因在于误读“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九字。唐人诗题当然要以唐人诗题的写作习惯来验证,我通查了《全唐诗》,常态之下的“自”字用法,都有明确的“所要前往的目的地”,作诗的地点或所咏内容,都是在最后抵达的地方。换言之,以“自”字组成的题目,一般情况下,后面应该有最后目的地;如果没有写明目的地的话,就不能作一般用法来对待。本诗的“登巫山最高峰”并不是舟行的最后目的地,而是停泊在出发的奉节县,下船登山作本地之游,登上巫山最高峰之后仍旧回到原宿泊处来,因而不能当作一般用法。
本题《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应解释为:
1、“自巴东舟行”五字,指人在巴东,买舟待发,实际上人船都留泊于此。
2、“经瞿唐峡”四字,并不是已经过了瞿塘峡,而是指自己即将经由瞿塘峡东下,瞿塘峡口就在白帝城东门外。
3、“登巫山最高峰”,指登上山顶。
4、“晚还题壁”四字,指登山之后,仍回到夔州城来作诗,题在壁上。
至于题目中的“巴东”乃指唐夔州,夔州旧名巴东郡,州治在奉节县,本诗亦用此义,直指夔州。
▲险峻的瞿塘峡 摄影:李金龙
02
细读李白诗的描写
本诗可分为四段,“江行几千里”以下六句为第一段,简述所由,“日边攀垂萝”以下十句为第二段,写山顶所见,“周游孤光晚”以下八句为第三段,写周游之后下山,“月色何悠悠”以下为第四段,写最后归程,回到舟中。以下,依原诗段落先后,分别予以解析:
1、第一段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首句“江行几千里”是预告前程将有千里以上的江路,“海月十五圆”是说今夜正逢十五月圆之夕,上句是出发之前,预告前程之路,下句是眼前之事。这种诗例甚多,并不是已经走了几千里漫长的江行之后,才航经瞿塘峡。用“十五圆”来指当夜的月相正逢满月,也是诗中多次见到的用法,本来没有可疑之处;不过,古今不少注家,错误地把本句的十五圆解释为十五次月圆。
本来,把“十五圆”解释为十五次月圆,在语法上也并无不可,但是,如果把十五当作次数,在“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之句便完全说不通。所谓“江行”,当然要在长江上航行。然而,李白不论是从四川辞家远游,顺流而下,或是从九江长流夜郎,逆流而上,到作诗地点夔州瞿塘峡,都不可能有长达十五次月圆的航行。实际水路里程究竟是多少呢?由成都顺流而下,包含支流和长江本流的水程共计1165公里,换算为唐大里,为2193.97里,换算成《元和郡县志》使用的唐小里为2632.768里。相对的,从九江逆流而上,经由三峡舟行至夔州城下为1078公里,即2030.13唐大里,2436.158唐小里。
也就是说,不论李白是由成都东下夔州,或由九江逆上夔州,动辄超过千里,下笔之际如果含糊夸大地说“数千里”,并非没有前例。但是,如果一年三个月的月圆之夕,都在一次江上航行,就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了。
▲重庆奉节夔门风光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以范成大《吴船录》和陆游《入蜀记》为主要参考,再比较了其他元明清的旅行日记和诗卷,一般长江的下行船只,平均每日航行约50公里,上行船平均每日航行约34公里,峡中的上行船约12公里,下行船约50至70公里。以这个标准参考宋明清的旅行日记来估算,李白如果从成都府出蜀,经嘉州入长江,只要19至22日就到瞿塘峡口的夔州城下。
如果是由江州逆流而上到夔州城下,其中江州到荆州沙市段的728公里以日行34公里计约22日,依陆游《入蜀记》所说,从荆州沙市以后须换乘入峡船,不用风帆而改用百丈和橹,因此,荆州到硖州段148公里,以平均20公里计算,约15日,硖州之后入峡的202公里以平均每日12公里计算,约17日,在一般情况下,共54日应可到夔州城下。
上述行程是以旅行者在正常情况下,每日不间断航行来计算的,大多数的江行船所用日数都应与此接近,实际行船时因为不确定的停留会增加天数。但纵使旅行者在沿江的重要城市分别逗留数日,行程的总日数也不至于相差太远。所以,“海月十五圆”绝对不能解释为航行了一年三个月,我以“阴历十五夜月圆”来解释,是唯一的可能。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二句,承题目中“自巴东舟行”的题意,强调“始”字,说我开始出发的经由路线就是瞿塘峡,在开船之前,登上了瞿塘峡北岸的巫山最高峰。登山时不能骑马,所以用“遂步”来形容。“巫山高不穷”极言山之高,“巴国尽所历”指出现在所登历之境,乃是巴国最东的尽头,也就是巴蜀的最东端;这一点对于这座山的定位有明确的作用,在下节另有专论。
▲夔门日出时分 摄影:陈德光
2、第二段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本段十句,都写登上绝顶之所见。“日边攀垂萝”写攀登处已经高近日边。“霞外倚穹石”指山顶的结构是大石。“飞步凌绝顶”写自己游兴甚高,快步登上绝顶。“极目无纤烟”,在绝顶上远朓,光景明净。“却顾失丹壑”,“失”字有小视之意,“丹壑”指瞿塘峡,因为从绝顶下视瞿塘之水,丹壑为之而小,用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意。“仰观临青天”承接俯视之后,仰头望天。“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表示所在极高,天若可触,星河可到。“望云知苍梧”用舜死于苍梧的典故,指在绝顶南望。李白所登之处,在瞿塘峡北岸,所以临崖而南望。“记水辨瀛海”指绝顶东望;东望而海,百川朝宗,是中国的地理常识,所以此处指登绝顶而东望。
▲李白“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之后,“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所见如此
示意图:简锦松
3、第三、第四段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此二段写日晚将归及归来之事。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指在山顶四处观赏,时间已经不早,“孤光”一词常用于月亮,此处指太阳。“积雪照空谷”指在此山之巅,还看到了崖上的积雪。奉节县在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偏暖,李白这次登山所见的积雪,也是山顶的残雪。“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以下,踏上归途,李白下山的方向是西行,所以面对夕阳。“江寒早啼猿”,与积雪呼应,季节应是冬末。“松暝已吐月”,“暝”是天色渐暗还未真黑的时刻,也就是说,天色渐渐暗下来,松树顶上也出现了月亮,由于今夜是月圆,月亮仰角约七度以后,就可以看到月在松树梢上了。假如李白是在干元元年而且山上有雪的季节登山,必定是十二月十五日夜(759年1月18日,儒略日1998300),当天北京时间19点9分,月亮高度(Alt)7度,换算为夔州地方时,在18点12分。这一天的日落时间是17点24分,以李白当时使用的《唐开元大衍历》来说,正是当日的昏刻结束,进入初更的时候。李白一行人踏着月色,回到夔州城中。由于离开所登的巫山最高峰以后,渡过浅水位的东瀼溪到白帝山北面时,已是平地,可以驰马,所以末句用了“挥策还孤舟”。
▲夔门夜色 图源:视觉中国
03
依李白诗所指示的巫山最高峰
在哪里
在上一小节中,我以现地研究法的证据原则,只读原典文句,没有加入现地考察所见的对照风景,所以,我也没有指出李白所写的究竟是哪一座山。
元明清人的注释,一直到现代学者的解读,无人不把“巫山最高峰”解读为今巫山县的神女庙和巫峡十二峰,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已经为巫山作了定位,就是“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四句,指出了这座巫山最高峰的两个地理特征:第一,在瞿塘峡畔,第二,在巴国的最尽头。既然在瞿塘峡,就绝对不是巫山县的神女庙和巫峡十二峰,这是很简单的逻辑。特别是第二点,巴国的最尽头怎么解释呢?
▲奉节县文化与旅游部门工作人员考察李白登舟处
摄影:黎明
首先,我们看李白其他诗篇怎么称呼巫山,再回头来讨论“巴国尽所历”这句诗。李白有三首诗以写实方法写到“巫山”,第一首是前引的《江上寄巴东故人》一诗,其中首联“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因为是与“汉水”对仗,相对景域非常宽阔,从对仗原理而言,“巫山”一词应泛指巫山山脉,不宜实指那一座山。第二首是《宿巫山下》,这首诗非常明确是在夔州城下。第三首是《巫山枕障》,首句“巫山枕障画高丘”,指的是巫山最高峰,第二句却以“白帝城边树色秋”,可见这座巫山高丘,就在白帝城边,意指同样非常明确。
谈地名,首先须要以本人或同时代人的证据为优先,除了前举李白三诗之外,其他唐诗中,如皇甫冉《巫山峡》、张潮的《江风行》等,也经常可以见到称夔州奉节县的白盐山为巫山的诗篇,长居于此达一年十一个月的杜甫,更有十分明确的说法。
我们从杜诗中可以看见,他对于所居的夔州奉节县交替使用了楚蜀之名,多次称之为“巴子国”“巴人”“蜀地”“蜀江”“蜀峡”,又多次称呼为“楚人”“楚山”“楚岸”“楚宫”“楚江”“楚水”“楚村墟”,而且,他除了偶而才使用的瞿塘峡本名之外,大量地用“巫山”和“巫峡”来称呼瞿塘峡的山和水。
▲瞿塘峡石径 摄影:王绪波
精确的楚蜀分界,在瞿塘峡中间的黑石滩,这是自古以来的楚蜀分界,现在成为巫山县与奉节县的交界。下图是1941年6月测图,1943年8月制版的《四川省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奉节县幅》。在黑石峡上有一条省界线,就是清代四川、湖北交界。
▲楚蜀分界,今为奉节县与巫山县分界线
示意图:简锦松
中央这座一角锐起的大山,本地人沿用俗名,称为火焰山或桃子山,就是唐代的白盐山。前图所引用的巫山县与奉节县的交界,分界线下端就是黑石滩,分界线上端就是这座白盐山尖。杜甫有《白盐山》诗,形象鲜明的指出了山的名称: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白牓千家邑,清秋万估船。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诗中“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和“尔独近高天”等句的形象,与下图所见的山形,完全相同。我曾经亲自登上这座大山的临江悬崖,在31°1'44.44"北,109°37'12.38"东处,已是临崖的危石上,宋人称为燕子坡,我在这里测得海拔1359米。这个测点的正下方,便是黑石滩,从南北两崖各伸出巨岩,把长江束成约100余米的狭窄水道,这也是长江从泸、戎以下最窄的地方。
▲前幅五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楚蜀分界线,下端在瞿塘峡中,上端在白盐尖
示意图:简锦松
据现场所见,李白把写景的主力放在“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六句,相当精确。登上绝顶以后,在海拔最高的这个小区,有一小块相对平坦的坡地,其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景点,便是临江的石崖,李白在这里俯身看峡,仰首看天,乃至于望云而怀想苍梧,顺水而欲辨瀛海,都是在这一区所能做到的。
04
登山的条件——
夏季瞿塘峡水路中断时的替代陆路
一座山为什么可登,而且必须登,一定有其因素。巫山县的神女庙和阳云台就在县城中,离临江码头不远,相对海拔只有百余米,包括杜甫,古今很多人去游览,可是,巫山十二峰就只是在江上仰观,历史上从来没有攀登的记录,当然也不是李白这次所登之山。
奉节的火焰山(又名桃子山,唐称白盐山)作为可登之山,有下列因素:
第一,夔州是唐代峡中最大的州郡,在军政上、在交通上,都是上下瞿塘峡者必定要停泊的城市和水关(唐时为上牢关),居民众多,有支持登山的条件。
第二,从夔州奉节县登山,一日可以往返,十分便利。
第三,登巫山最高峰这条道路,就是瞿塘峡在夏秋高水位断航时期的替代驿路。
以上三点中,以第三点最为重要。
▲作者在白盐山绝顶,其右前方便是瞿塘峡口
供图:简锦松
最早记载这条驿路的,是稍晚于李白的戴叔伦。到了宋代,范成大、王十朋都明确指出这条路是驿路。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自广西升任成都路制置使,曾经从巫山县大溪口登上这条驿路,大约五月三日(1175年5月24日,儒略历2150370)越岭。范成大上峡的这个时间,瞿塘峡还可通行,未到断航,但因为连日大雨,所以改陆行,他自己说是“遵陆以避黑石诸滩”,可知这条登山道路在不便走水路时,乃是替代的陆路。
依实地考察所见,山岭上适合营造驿站且符合王十朋诗中所述的方位和远近风景,应在清代卧龙寺的位置(31°2'44.10"北,109°38'31.17"东,海拔1067米)。从这里迂道游览燕子坡,依现有山径约4.5公里,海拔高差295米。
这条古代驿路,到明朝还有王廷相曾经登上山头,作有《石猿山》诗,此后就不再看见他人的游踪,应与清代奉节县和巫山县之间的驿路改循石马河谷迂回平路通往巫山县有关,新路既不再升岭,游人自然也不再到来。
1999年我第一次寻访这条古道,从王十朋所谓东屯渡过东瀼溪,从瞿塘村五、六组之间的山口攀登,可惜走了不远就半途而止。2015年10月23日第二次考察这条古道,已经有机耕路可达岭上的平槽小学(31°1'55.72"北,109°38'25.56"东),步行到燕子坡只有2.1公里,终于登上白盐绝顶。
▲李白“遂步巫山巅”的山中路线图
示意图:简锦松
我根据前举《四川省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奉节县幅》和部份路段的步行勘查,将这条古道在卫星地图上绘出。五色路线中,黄色线是1941年测绘的《奉节县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中所记载的登山路径。由于清末到民国三十年间的交通变化很小,图中所见的古道,仍可视为前清道路。红色线为现代四米机耕路,红色道路与黄色道路十分相似。鉴于早期地形图在山区的测绘多有误差,我怀疑黄色线与红色线相近的路段,本来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现代所修道路是在老路的基础上开辟的。紫色线是本次考察时绕行白帝镇、石马镇,从石马桥开始登山,经石庙村到卧龙寺的新修道路。这条道路仍属于村与村之间的机耕路,宽度四米,基本上有水泥铺面,部分路段尚未铺设水泥。蓝色线为平槽小学至巫山绝顶燕子坡的山路,山路尽头即巫山最高峰之临江悬崖。
▲瞿塘峡三峡之巅日出
图源:视觉中国
2017年以来,奉节县为了新开的“三峡之巅”风景点,大量改造山中道路,平槽至燕子坡的土路已不再利用。2018年7月30日笔者再次考察时,已有新开道路,以卧龙寺上行约1公里处(31°2'30.60"北,109°38'34.95"东)为起点,不经平槽小学,由小山北侧直接修建到风景区入口(31°1'52.64"北,109°37'32.29"东),全长约2630米,由此点至山颠悬崖设置步道,长仅600米。
石庙村一组的下方,隔东瀼水的对岸,就是宋人所说的东屯(其实是杜诗中所说的瀼西)。2005年我曾经在附近山崖上拍摄杜甫东屯宅和瀼西宅的全景,收入《唐诗现地研究》。现在因为长江大坝之故,潴成大湖,风日和畅,云水明净,但已无道路可通。我用较细的红线,虚拟原有的通路。
从山中的形势看来,黄色路线所取的路线最为便捷,没有多少改变的空间。既然唐宋时期已经建设了驿路,当时的路线,可能与黄线相差不多。古代道路的传承性很高,明清继承了唐宋古道的例子甚多,在这里也可以作如是观。若然,则李白一日之中,往返巫山绝顶的真相,也就非常明白了。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谢泽 王旭辉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18年第9期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