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研报告确实下架了,但网上各媒体早先报道并未删除。

看了这篇由陕西农村农业厅撰写的《“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内容详细而复杂,但其核心想表达的中心,其实很简单,就是“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种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罗列了好几大版块,比如:生产成本走高,种粮效益下滑等。

通篇有理有据,分析头头是道,但是这篇文章最终迫于留言太多给下架了。为什么?其实这非常能理解,用一句话就能全部概括:“田间若有名与利,牧童何必苦读书。”

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

所以这篇文章他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年轻人不愿意种地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家乡老一辈种地人大多都是60.70后这一代80次之,90.00后几乎见不到。一些稍偏远的村子别说年轻人,人都没多少了。

往年熙熙攘攘,走家串巷,那一幕幕缩影永远留在了10年之前。

现在在回家乡,还能再见昔日繁荣吗?

多数村庄是见不到。

也就是说,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不是这一篇调研报道能概括,天阳底下都明白的问题再拿出来问为什么?这就难怪网友不买账。

就好比问山里娃,为什么不喜欢吃肉?

粮食为啥一直卖不上价格。

农民为什么不搬进漂亮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厅的这篇调研,在多数网友眼中的感受大抵如是。但是,我们得有一说一,撰写这篇文章还发布出来,足以见得陕西种粮人逐渐减少情况日益加剧。老一辈不断老去,年轻一辈又大多在外,这就开始了青黄不接的“恶性循环。”

再过20年,估计10年左右撂荒情况还会继续增加。

那时谁来种地?年轻人吗?不大可能。根据调研报告的分析,他们罗列了一项数据:显存撂荒1-2年的约6.5万亩,2年上5万亩,安康市占64.2%、榆林市占25.2%...

2022年从事农业中,男性占比54.3%,51岁以上占比54.7%。

其中初中文化居多占比46.3%,大专占比仅为3.6%。从2022年实际状态来看最小一批00后也都20岁,90后30岁左右。按现在教育程度普遍文化水平均在高中,由此得出结论年轻人确实不在农村,多数外出工作多一些。

此外还指出工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及效益降低的问题。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进程越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没有进步反而消耗多过生产。农民一直以来都以田地为生,只混温饱不成问题。可家里有后代要读书,要生活,要娶妻生子,那种地就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实际状态是,多数种地人因为文化低,生产受限,加上种种限制。

多数种粮人实际状态是,一年到头挣不到2万块钱。大农户承包户不在其列。

文章还分析影响因素比如基础设施、缺乏专业人才培训,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基层薪资待遇,贷款困难,农业补贴有限,种粮激励已不足引起农民兴趣等。

最后提高了解决方案,一是施策二是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三是优财政支农,四是培养农业生产骨干。以上就是这次调研的大致内容。说句心里话,这篇文章什么都好调研问题分析的也到位,唯一问题是,没有解决年轻人为什么不回来的根本性原因。

说了一大圈,唯独一样东西忘了,那就是如何增加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份收入可以是农民种地收入,可以是城镇就业收入。这两点不解决以上调研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网友为什么评论不一?就和这个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如果可以挣钱谁又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这个“爱种地”就像一根刺,如鲠在喉。

再者年轻人不回来,原因多种多样除条件不好外,关键性因素还是收入不高。

所以网友不明白:这样的调研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首先得确定一点这篇调研初心是为了解决当下困境,但是网友评价一边倒,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回归到农民不种地这件事上,其根本因素就是生产和支出完全不成正比。

消耗生产在逐年递增,农民挣不到钱不如进城一月3000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当下农业产生的问题,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就深刻了,因素太多。小到农药化肥,烧秸秆,大到农村人口城市化,这个时代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农业。

要说的太多了,总的来说,陕西想要改变局面,就必须解决收入问题。

更要把农业为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年轻人不愿意种地,那就想办法吸引创造机会,但绝不是把年轻人回家种地看做是理所应当。毕竟收入上去了,种地也能挣钱了,试问农民种地还不积极吗?

很多时候,不是农民想要撂荒,只是迫于生计。

他们也渴望创造财富实现精神自由,而不是被迫的去做那些厌倦的工作。工厂996如此,农业劳作也是如此。这样一看所谓调研,其实相互换个身份就明白了。

撰稿写调研,还真不如立马行动。

还是那句话:“田间若有名与利,牧童何必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