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生啊,是从50岁开始的,之前那只能叫调研。他50岁前一事无成,80岁时却成为了一代宗师。

黄公望的一生,像极了这幅画的命运。生于南宋末年,黄公望幼年丧父,过继他人。这段漂泊的经历,早早为他的人生打上了坎坷的烙印。

即便如此,他依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心怀儒家的理想,希望通过仕途改变命运。然而,命运并不眷顾每一个有志之士。

元朝科举制度关闭,黄公望的官途始终无法顺利展开,二十多年的书吏生涯,并未为他带来任何实质的进展。

直到47岁,他因为卷入上司张闾的贪污案件而入狱,被彻底打入人生的低谷。

这场牢狱之灾,成为了黄公望人生的转折点。正如他的人生起伏一样,这场灾难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彻底放下了对功名利禄的执念。

出狱后的黄公望,选择了放弃仕途,开始云游四方。他过起了游历山水的生活,偶尔为人算卦,偶尔提笔作画。

这个时期的黄公望,早已不再跟随世俗的脚步,而是开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黄公望的艺术转折,源于他在50岁时拜师赵孟頫,正式学习绘画,尽管年近半百,但他在艺术上如同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他在诗中写道:“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仿佛一个孩子般对绘画充满了热情与好奇。

在赵孟頫及其弟子的影响下,黄公望的山水画逐渐达到了南宋画家们未曾触及的写意高峰。他的画风不拘一格,随性而为,极具个人特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领悟。

1329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黄公望,与好友倪瓒一同拜入全真教,号“一峰道人”。他在全真教的生活中,彻底放下了俗世的烦恼,过着“非俗非仙,半醒半醉”的生活。

此时的黄公望,已然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心灵与自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统一。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富春山居图》。

元朝至正七年,79岁的黄公望与师弟无用来到浙江富阳,面对富春江上层峦叠嶂、渔歌唱晚的美景,他感叹道:“我不走了,我留下来画画。”

在这个决定之后,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创作,至84岁时,终于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这幅旷世杰作。

此画以富春江的山水为题材,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了他心中的“天人合一”之境。

画中,黄公望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山水之中,用笔墨堆叠出山川的层次感,既有远观的壮阔,又有近看的细腻。

若没有经历过世事的洗礼,一般人恐怕难以真正欣赏这幅画的深意。黄公望在画中藏下了八个人物,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一般观者只能找到五个,而这三位隐藏的人物,恰恰是黄公望对人生的一种隐喻。在他看来,人在自然的伟大面前并不需要被看到,而是应该融入其中,正如苏轼所言:“也无风雨也无晴。”

然而,黄公望在创造了这幅旷世之作后并未长久享受其荣耀。一年后,他便长笑而逝,留下一幅承载着他一生心血的名作。

但是这幅画的命运,与黄公望坎坷的一生如出一辙,画作在他去世后辗转流离,最终到了明代收藏家吴洪裕手中。

吴洪裕在动荡的时局中,决定将此画焚烧殉葬,认为这样可以带着它一起走向另一个世界。就在画作即将化为灰烬之际,吴洪裕的朋友吴静庵赶到,将画作抢救出来。

尽管画作得以保全,但它已被烧毁了中间部分,分裂为两段。前半段被称为《剩山图》,后半段则为《无用师卷》。

此后,这两段画作分别流转于各地,前半段最终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则被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两段画作在分离了数百年后,终于在2011年6月1日,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千年名作得以短暂重现。

这次展出仅仅是昙花一现,之后两段画作再次分离,分别回到各自的收藏地。不少人感叹,或许再无机会见到这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

尽管如此,黄公望的名作并未因为这些波折而失去光彩。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凭借40亿级像素扫描设备,对《富春山居图》进行了超清复刻,使得这幅流传千年的作品得以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让普通人得以近距离欣赏这幅名作,也为收藏家们提供了更加精致的艺术品。

黄公望的一生,就像《富春山居图》一样,是一场命运的流转与洗礼。他从仕途的挫折中走出,选择了放下执念,投身山川,最终在晚年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正是这种放下与超脱,使得他能够专注于内心的世界,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到画作中。而《富春山居图》如同他的人生写照,经历了漂泊、分裂与重生,最终成为中国画坛的瑰宝。

正如黄公望在画中所隐喻的那样,人生如同山水,既有繁华的春夏,也有萧瑟的秋冬。无论是人生的起伏,还是画作的流转,终究都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段痕迹。

黄公望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在挫折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只有放下执念,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信息来源:王瑞来:《写意黄公望——由宋入元:一个人折射的大时代》,《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1年第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