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随着许世友将军的一声令下,万炮齐发,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

在这场战斗中,我方除了使用常规的枪炮以外,还灵活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武器。

这些特别武器不是自己造的,而是战士们就地取材,现找现用。这种武器把敌人打得十分狼狈,哭爹喊娘。

狭义的还击战是指当年为期一个月的战斗,但中越之间的战斗实际上是十年之久的拉锯。

在这漫长的战斗中,除了前线杀敌的战士们,后方的炊事班、农场队伍也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拿炊事班来说,他们的任务与在前线杀敌的一样困难。

条件不好照样要烧好菜,为此想出了不少好点子,其中就包括用特殊武器打跑敌人。

那么这种特别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呢?他们在战场上又是如何表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殊武器

1979年的还击战中,除了使用枪炮以外,马蜂和老鼠等小动物,也曾在战斗中派上了大用场。

这种特殊武器,十分巧妙,把狡猾的敌人制服得服服帖帖。

在老山一带,由于植被丰富,林中有许多物种,其中有一种马蜂毒性很强,被人称作细腰蜂。

如果人不慎被这种马蜂蜇到,抢救不及时的话,就会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马蜂当地人是最为熟悉的,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马蜂竟成为我军对付他们的利器。

之所以利用这种小动物,是由于1979年还击战打响后,越军时常派卧底队伍偷袭老山上的战士们。

这群狡猾的敌人搅得大家不得安宁,非常影响作战。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那时守在阵地上的有三名战士,他们看见了这种马蜂,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们决定就用当地人最熟悉的细腰蜂,好好收拾收拾敌人。

战士们设法找到了四箱马蜂,放在了猫耳洞的洞口。

不出所料,有天晚上偷袭部队又跑来我军阵地,而战士们在猫耳洞口等候多时。

此前,这群敌人偷袭都不换地方,经常选择猫耳洞口一带,来回骚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他们这次还不长记性,又在同一个地点骚扰驻地。这一次守株待兔算是成功了一半。

紧接着,战士们看着五个乔装打扮的特工鬼鬼祟祟,进一步观察。

等到敌人走到离洞口还有十几米的时候,他们立刻将蜂箱打开,往洞外推去。

那些细腰蜂被吓倒后到处乱飞,以为是那五名敌人毁坏了他们的家园。

因此马蜂锁定目标后,狠狠向侵略者冲去,进行蜇咬。

躲在洞口里的战士们,听见入侵者偷鸡不成蚀把米,被蜇得鬼哭狼嚎,特别高兴。

再仔细一看,他们已经被马蜂蜇得往山下逃走了。

除了马蜂,老鼠也在战争中起到了帮助。

它是战士们的警报器,同时也可以作为侵扰敌人的一种绝佳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也是因为越军时常来骚扰阵地,大家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在哨岗前放一些干粮,吸引老鼠去吃。

由于天黑,潜伏的越军肯定没办法发现这些小老鼠,而老鼠的听力又是极为灵敏的,只要一有动静,它们就会四散逃窜。

通过老鼠的反应就能够判断,有越军前来偷袭。

这样一来,老鼠就成了他们手里最灵敏的一种警报器,有些战士也说它们是“活的警报器”。

除此之外,这些老鼠还帮了个大忙。

那时候,越军除了骚扰袭击阵地以外,还会经常投放催泪弹或者还有含有毒药的武器。

这一点从他们每次释放炸弹时,总会散发出异常难闻的气味判断。

大家不敢确定这种气味是否有毒,没有毒的话,又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战士们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每次越军释放这类催泪弹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必须戴上防毒面具,而这样一来就延长了应战准备的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直到阵地中有一位王小龙的战士,他是一名神枪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同样也适用到老鼠。

只要越军一放炸弹,大家就把老鼠放出去,观察它们是否能正常活动。

如果这些老鼠表现正常,那么就可以不用戴防毒面具。

除了判断有无毒气,这些小老鼠还帮了战士们一个大忙。

中越边境上有很多悬崖峭壁、山洞,而熟悉当地地形的越军经常躲在这些山洞里面。

为了将这些敌人赶出来,我军战士请来小老鼠帮忙,他们在老鼠身上装上吃空的罐头盒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再在它们的尾巴上面浇煤油,把老鼠对准洞口放过去。

这些老鼠身上着火后,拼命往前面跑,越军不知道是老鼠,只听到罐头的叮叮声,直往外面开枪。

老鼠也是非常胆小的动物,它听到枪声后就会掉头去另外一个洞口。

那时候越军误以为是我军过来偷袭了,也往外面开枪。

这样一来,他们被老鼠侵扰,搞得人心惶惶,不敢轻易躲在山洞里面偷袭。

除了站岗时战士们用特殊武器与敌人斗智斗勇,炊事班也在这场战斗当中提出了不少好点子,他们在战场上又是怎么表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荣的炊事班

1979年3月16日。环击战顺利结束,但中越之间的对峙并没有结束,而是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拉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漫长的战争中,战场上的吃住成了非常重要的环节,炊事班面对着巨大的考验,在战场上他们经历了什么?

关于炊事班的情况,一位名叫吴永航的老班长,对这场战争中的点点滴滴印象十分深刻。

他原来是陆军14军40师118团下的1营1连炊事班班长。

说来也奇,吴同志入伍是在1980年,那个时候他已经24岁,早就超过了征兵入伍的年龄。

但他太想当兵了,于是他爸托人设法将他的年龄改小,随后顺利进入了部队,他一进部队做的就是炊事员。

这件事一直都是他的秘密,直到后来参加老兵聚会。

当年管后勤的副连长问了他这件事,他才坦白,大家哈哈大笑。

不过扪心自问,他认为自己这个炊事员干得很出色,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作战时的条件,实际上,他们比抗美援朝,还有战争时的情况都要好得多。

那个时候吃米每人每月45斤,但当兵的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不好,来到部队才有机会能敞开肚皮吃,45斤也不够。

所以有时不得不添加一些陈米,有些战士因为吃不惯,忍不下去,直接跑回了老家。

炊事班的工作很繁忙,净菜、淘米、和面、炒菜,还有做面食都是手工操作,很考人体力。

他们那会儿炒菜用的都是大铲子,50多斤的米淘好了,下下去做成一锅饭,做菜也是一样的。

因此,在那样的情况下,不论四季情况如何,他们只要一开始炒菜做饭,都会干得浑身是汗,没有风扇可吹。

他们班里面唯一一个电器是一个小电动机带动的鼓风机,那个鼓风机是专门给烧煤的灶吹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炊事班的任务大多比较繁重,而且要求高,很多人都不愿意干这个苦活,跳槽的人比比皆是。

但吴同志坚持了下来,一年后他被升为了班长。

虽然他们不用像其他士兵一样要出早操、跑步,但是他们每天5点就要起床做早饭,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而且每年他们有三到四次的拉练,整个部队都要接受训练,他们这些炊事兵要接受巨大的考验。

因为训练过程中,他们要把所有做饭的家伙背着,尤其是用来炒炒菜的两口行军锅。

拉练也对他们做饭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至少在35分钟以内把全连的饭菜做完。

全连的饭菜包括哪些?一个是主食,然后是两个菜,一个汤是必须的,全部做完只用30分钟,算是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部队还要炊事兵们做饭时要做到,白天看不见冒烟,晚上看不见明火。

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挖3到4个无烟灶,而且要在10分钟以内全部挖好。

这几个灶是分别用来烧水、做饭和炒菜的。

想要无烟,那就还要在每个灶那里挖上一条很长的烟道,再盖上皮草伪装。

这样一来,做饭冒出来的烟就通过烟道冒到其他地方,阵地上就不会有烟冒出来吸引敌人了。

关于作战,他们部队是在1983年10月接到备战的命令的。

但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打仗,只知道要做好准备。

后来部队里放了老山地区的沙盘,所有人都能看,所以他们猜是要去打老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什么要给他们所有人都看沙盘?这个实际上是吸取了经验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兵千日

1983年10月,我国的一些部队接到了备战命令,而这一战正是艰苦卓绝的老山战役。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炊事班的士兵们又是如何进行战斗的?

在老兵吴永航的回忆中,备战期间,其实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打仗。

但后来大家发现部队里放了一个老山地区的沙盘,而且大家都可以看。大家很快就明白了,他们要打的地方是老山。

这么做也是吸取了第一次反击战的经验教训。

那一次备战十分匆忙,许多上场的都是才训练了7、8个月的新兵。

他们对进入作战的地区很不熟悉,上战场就是两眼一抹黑,损失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备战阶段后,部队里的家属都要陆续离队,而探亲的官兵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部队中。

到了真要打仗的时候,许多人很激动,激动是因为他们打赢了就能获得嘉奖。

但战场也是残酷无情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上了战场还能不能活下来?

1983年4月28日,14军40师部队,发起了收复老山的战役。

而敌人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是云南省军区的边防部队。

这天凌晨5点55分,炮火连响的那一瞬间,战斗打响了。

这也是吴同志参军以来,参与的第一场,也是最艰难的战斗。

他对这场战斗的回忆很深刻,他觉得老山战役打得太难了。

说战士们不害怕,那肯定是假的,但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往前冲,要为死去的战友报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开始后,大家跟随攻击部队前进,因为越军顽强抵抗,一营的损失比较大。

吴同志所在的班原来是分配到各排负责战勤工作,抢救伤员。

然而,在战斗过程中,他们和司务长失去了联系。

没有办法,他和卫生员一起协助抢救伤员,而他们连的指导员吴德仲同志受了7处伤,幸运的是没有伤到要害。

吴同志一直架着他走,他们靠着一根树枝走了几个钟头,才到了包扎所。

到了晚上,他们送连指导员抬下山去治疗。

多年以后,他们再相聚时,那位指导员十分感动地对他说。

如果不是他架着自己硬生生走回了包扎所,他那个时候肯定就“光荣”了。

送走指导员后,吴同志又带着炊事班的其他几个同志到连指集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结束了,他们还要负责战场清理的工作,首先是要将牺牲的同志全部带回来。

也是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地方,因为他们在送这些烈士回去时,发现他们身上携带了饼干和压缩罐头,上面都沾满了血。

他们之所以要留下来,是为了给活着的人吃。

他一看到那些牺牲的同志就泪流不止,这些烈士忍饥挨饿,只为给别的同志更多生路,可见战士们是多么的无私和勇敢。

时间来到这年的4月29日晚上,他们处理好烈士遗体后,就将烈士们送下山。

那个时候,他们条件不好,送遗体只能把烈士们系在竹竿上,两个人抬一个。

他觉得这样对于烈士来说不大尊重,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又有什么办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号到31号,他们开始陆续撤回,回来的路上,他们这些炊事兵依旧在做饭。

他们还要把这些菜一包包放在一起,穿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往往一个来回就是两三个钟头,就这样他们一直工作到了8月5日。

撤回马街接受群众欢迎时,他们都很感动,但一想到那些永远沉睡在战场上的战友们,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重。

老山战役的那段日子是十分短暂的,但给这些身处后方的炊事兵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吴同志的耳朵被震天的炮声炸得有些失聪了,别人要很大声地说话他才能听见。

但他一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士,他这点伤又算得了什么呢?

多年以后,当他看到电视上的后勤部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东西都已经机械化,电器化,做饭的花样也多了起来,这让他很欣慰。

因为只有吃饱了才能打好仗,他相信,未来不论有任何敌人想要进犯祖国,都会得到教训。

这样,才能告慰那些为革命为祖国献出热血的烈士们,让他们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