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甘肃省广袤的土地上,蜿蜒流淌着一条名为洮河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黄河南源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最终汇入黄河。

洮河不仅是这片土地的生命线,更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这条河流见证了当地人民世世代代与干旱斗争的历史,也成为了一个宏大工程的起点——引洮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雄心勃勃的工程计划应运而生——引洮工程。这个工程旨在将洮河水引入甘肃中部的干旱地区,以解决当地严重的缺水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工程被视为改变甘肃贫困面貌的关键举措,寄托着无数人的希望。可惜,这个看似美好的愿望,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悲剧,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沉重的教训。

洮河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4万平方公里,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更是甘肃省重要的水资源。这条河流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水量上,更在于它是沿岸地区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洮河流经的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有200-4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000-2000毫米。这种严重的水分亏缺使得农业生产长期受到水资源匮乏的困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洮河水资源的利用一直是甘肃省关注的重点。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远见卓识的人士提出了引洮济皇的设想。

他们认为,如果能够将洮河的水引入更广阔的地区,将能够极大地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改善民生。这个想法虽然在当时因为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实现,但却为后来的引洮工程埋下了种子。

2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自然、战胜贫困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引洮工程的想法再次被提上议程。

1952年,甘肃省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了引洮工程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随后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论证和规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工程的规模和目标不断扩大。最初的设想是小规模的引水工程,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到了惊人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的计划是要从洮河上游引水,通过一系列的隧道和渠道,将水引至甘肃中部的干旱地区,预计灌溉面积将达到100多万亩。这个规模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当时"大跃进"时期追求高速度、大规模发展的思想。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甘肃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程局,负责组织和管理整个工程的实施。

工程局下设多个部门,包括技术组、后勤组、医疗组等,试图全方位地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这个庞大的组织机构在实际运作中面临了诸多挑战。

引洮工程的设计极具挑战性。根据规划,需要开凿长达140公里的隧道,其中最长的一段隧道达到33公里。

这在当时的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要知道,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工程经验,都远远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加棘手的是,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这里地形崎岖,山高沟深,岩石坚硬,地质构造复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工人们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进行开凿,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和风险。

除了技术挑战,工程还面临着严峻的自然环境考验。工程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拔高,气候恶劣。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多暴雨,这些都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稀薄的空气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使得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3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工程,大量民工被动员起来。他们来自甘肃各地,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城市工人,还有一些是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响应政府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艰苦卓绝的建设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工程地点偏远,后勤保障严重不足。食物供应不足,民工们每天只能吃到稀粥和咸菜,有时甚至连咸菜都没有。蛋白质严重缺乏,导致许多人出现营养不良症状。

居住条件同样恶劣。大部分民工住在简陋的窑洞里,这些窑洞潮湿阴冷,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由于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疾病很容易在工地上传播。

燃料和医疗条件的严重缺乏更加剧了生活的艰难。

在寒冷的冬季,取暖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些民工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附近的山上砍柴,有的甚至因此发生意外。医疗条件的匮乏则意味着,即使是一些小病小伤,也可能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演变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工条件更是困难重重。由于缺乏机械化工具,大部分工作都靠人力完成。民工们肩扛背驮,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凿山体,运送石料。他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铁锤、钢钎和炸药,这些工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其危险。

工作强度之大令人咋舌。民工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们在漆黑的隧道里,在刺骨的寒风中,在烈日的炙烤下,不知疲倦地劳作。身体极度疲劳,却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补充。

4

安全问题是另一个巨大的隐患。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措施和设备,事故频发。塌方、落石、瓦斯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然而,在当时的氛围下,这些伤亡往往被淡化或掩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

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许多民工身体状况迅速恶化。浮肿病开始蔓延,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导致的。更可怕的是,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是因为工伤,有的是因为疾病,还有的是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连抱怨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大跃进"运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任何对工程的质疑或不满都可能被视为"右倾"或"消极怠工"。反右倾运动的阴影笼罩着每个人,使得大家都噤若寒蝉,不敢表达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