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沿着黄河讲非遗”2024年宁夏非遗巡讲(展演)活动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精彩上演。本次活动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自治区文化馆(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及各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协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非遗巡讲展演活动丰富精彩,不仅是一场文化传承的盛宴,也是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更是一个促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尖上的非遗艺术

宁夏手工毯:宁夏手工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源于明代,在清代发展至一定规模与水平,被誉为“毯中官窑”。滩羊毛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历经多道繁杂工序,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编织成精美绝伦的手工毯。2021年,宁夏手工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且通过“非遗 + 乡村振兴”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蛋雕:蛋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石嘴山惠农区的蛋雕技艺独具特色,融合多种雕刻手法,在小小的蛋壳上展现出无限的创意与精湛的技艺。从选材到雕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与智慧。蛋雕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培训班、走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忠赵文花剪纸汉服:吴忠赵文花剪纸汉服是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时尚的巧妙结合。自2014年研发以来,它将多种元素融入其中,经过多道复杂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每一件剪纸汉服都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不仅在多地进行展演,还积极参与公益捐赠,传递着文化与爱心。活动中,精美的剪纸汉服展示让人们领略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传承团队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以及对未来传承的美好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畔与舌尖的非遗韵味

宁夏山花儿:六盘山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宁夏山花儿。它以其独特的分类和演唱方式,成为宁夏民间艺术的瑰宝。山花儿的传承既有口传心授,也有通过教育的方式代代相传。在活动中,传承人用嘹亮的歌声演唱山花儿,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让山花儿的美妙旋律在校园中回荡,激发了学生们对这一民间艺术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夏蒿子面与金糜子酒:中卫蒿子面历史悠久,近400年的传承使其成为宫廷御膳的代表之一。它以高筋小麦和沙蒿子为原料,制作工序复杂,不仅口感独特,还具有祛风湿等功效,在不同场合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金糜子酒源于固原,采用老五甑古法酿造,是自治区级非遗。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选材、优质的水源和讲究的酿造工艺,造就了优良的酒质。金糜子酒还通过打造文创产品,传播地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夏滩羊:黄河岸边的文化符号与美食瑰宝

宁夏滩羊是宁夏的一张亮丽名片。滩羊以其自由放养的方式生长,产出的二毛皮品质优良,制作技艺更是国家级非遗。滩羊肉质鲜美,手抓羊肉这道以滩羊肉为主要原料的美食,其制作工艺也被列入非遗名录。无论是在国宴上的惊艳亮相,还是在百姓餐桌上的备受喜爱,滩羊都承载着宁夏人民的饮食文化和生活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以滩羊为灵感的宁夏博物馆明星文创产品 “洋氣羊”,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中设置的提问送礼物环节,增强了师生与非遗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学生们热情洋溢的“爱我中华”歌舞表演中,活动圆满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成绩斐然,构建了区、市、县三级保护体系,形成了多方参与的良好保护格局。全区挖掘各类非遗资源 5667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9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76名。打造了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141个,宁夏非遗研究基地1个,非遗工坊74家;认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院校3所;设立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沿着黄河讲非遗”巡讲展演活动,如同一场文化盛宴,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宁夏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了宁夏力量。(记录者:阿娜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