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要】据悉,Momenta芯片公司新芯航途当前团队规模约100人,其首代智驾芯片已流片待返回。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芯航途目前面临两大问题,其一是内部原MTK和原华为两拨人在技术路线上有待整合;其二是芯片架构选择上对标某头部厂商能否出彩。

智驾芯片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像是一场豪赌。在已经有多数头部芯片公司奠定成熟产品的前提下,做一款真正出彩的产品难度将更大。

即便是行业老大哥英伟达和华为都普遍花了2-3代的迭代周期,才做出MDC 610和Orin这样真正成功的产品,Momenta也同样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迭代进步。

以下是正文:

Momenta智驾芯片进展极为迅速。据知情人士,2024年4-5月,旗下成立不到半年的芯片项目公司新芯航途已经拥有了约4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现团队规模达到100人左右。

目前其自研智驾芯片已经流片待返回,定位上主要对标某头部厂商,瞄准走量的20-30万中算力主流车型。

这个算力的设计颇有深意。据业内人士测算,智驾芯片对算力的要求至少是稠密算力达到80TOPS。

当前,Orin X算力在254TOPS;Orin N算力在84TOPS,大致符合这一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市场上英伟达阵营内几乎所有入门级车型配备单片Orin,高阶车型车型配备双片Orin;华为则在高阶自动驾驶上配了两片MDC610。

本次Momenta流片返回的芯片,算力属于80TOPS左右的中等档次,刚好符合智驾的入门门槛要求。

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新芯航途也遇到了两大问题。

其一是团队内部问题,据了解,公司内部逐渐分出了两个派系,在技术路线上有意见相左之处。

一派由智驾芯片负责人、原联发科(MTK)的李宗霖带队。李宗霖是原哲库COO,哲库解散后,包括前哲库GPU VP贾明军及其手下近十名中层管理者均加入Momenta芯片项目。

作为MTK的风云人物,李宗霖在MTK向智能机迈进的时代,作为无线通信事业部总经理,帮公司打造出了极其经典的Helio处理器系列、天玑芯片系列。

另一派则是前华为员工为代表的团队。

据悉,Momenta从某芯片团队挖了一个10-20人的小团队,该团队曾经是华为方面做芯片架构的员工,掌握芯片设计的核心经验。这批工程师此前积累的工作经验,主要都是基于昇腾SoC的,积累了不少芯片架构体系和对算法的理解。

两队都是高手,各有各的经验和技术路线,在定义、规格和做事经验上的意见相左之处也不难理解,但最终落到智驾芯片研发上,谁来拿主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二,随着智驾芯片演进速度加快,架构选择与对标是否成功值得讨论。

Momenta的智驾芯片项目于2023年6月开始立项,当时主要对标的是某头部厂商的新一代芯片。

但问题在于,在如今这一节点,该厂商并非只主打硬件架构层面,还囊括了核心的软件算法优势。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Momenta在芯片架构的伊始,其实应当对标华为MDC610或英伟达的Orin系列,保持对快速变化的算法的高度适应性。前述被对标厂商的芯片定义是基于自身成长经历,已形成生态优势,Momenta未必能够对标好。

不过,根据时间线推断,华为MDC610是在问界M7/问界M9新款上市后才大规模得到应用,晚于Momenta芯片项目立项的时间。

基于此,考虑到被对标芯片逐渐积累的算法适配经验实际相辅相承,新芯航途在后续算法发展和芯片迭代上要花费的功夫可能还有很久。

即使如华为MDC系列、英伟达Orin系列也一样需要迭代2-3代,Momenta芯片有成熟产出的时间预计还要有所后延。

从芯片定义,到芯片架构,再到芯片设计、流片、制造、量产、应用,都需要大量跨领域知识与人才和持续的高成本投入。虽然当前市场上“智驾芯片已流片”的玩家颇多,但是其中也不乏搭完芯片架构后后续乏力的厂家。

再加上,从传统模块算法,到BEV+Transformer,再到端到端,智驾行业飞速变化的算法方向,更是对芯片架构的稳定性、兼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

智驾芯片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像是一场豪赌。在已经有多数头部芯片公司奠定成熟产品的前提下,一款真正出彩的产品难度将更大。

对Momenta来说,要真正实现“软硬一体化”,坐稳智驾芯片+方案厂商的宝座,也需要更多时间来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