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行业的兴起

老人都被「尝鲜」

原载:凤羽财经

以「一带一路」 「东北振兴」 「乡村振兴」为名头的各种 「投资」机会,都曾经让老人亏掉了棺材本。

如今,一些初中毕业的速成 「作家」,盯上了老年人,为他们「写作」回忆录。

有些甚至用AI胡编乱造「童话版」,还沾沾自喜于成功的商业模式。

这两天,我被十几位朋友发来的同一篇文章《老年人沉迷代写回忆录,每本1万元起步》轮番「轰炸」:这个行业这么low?

「中国每兴起一个行业,就会有一批模仿者迅速扑上去,将这个行业乱棍打死。」家传编辑部联合创始人韩馨儿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报道,一位业内人士说,自己只有初中学历,之前看了很多回忆录,照葫芦画瓢,免费给人写了三五本就练出来了。现在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给老人写回忆录。

韩馨儿说,家传在4年时间里,仅从某直聘网站收到的简历就超过了11000份,最终只成功6名同事。被否决的应聘者,主要问题出在知识结构和采访能力上。

业内都知道,好的采写内容,7分靠采访,3分靠写作。而在家传这个行业,可能9分靠采访。因为老年人身处历史事件当中,有些到老都没明白问题出在哪,这就需要专业的历史工作者补充背景,甚至与他一起探寻事件的真相。

除了背景知识,还需要查找各种资料,比如从1910年代的同学录上找到家乡的线 索、从1949年的档案中找到祖辈照片等。

正因如此,「华人口述史之父 」唐德刚曾经说,本人口述仅仅占到可怜的15%,其他85%是他从相关历史文献中一点点考证修订而成的!

「我们的内容比例虽然没有这么悬殊,但考证的工作量也非常大。」韩馨儿说,家传没有营销团队,基本都是子女主动委托,因此对真实性、专业性和可读性上有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说,老人只是采访对象,真正的消费者是他的后代家人。

当她看到初中生说行业机密是「最关键的不是写,是怎么接触到老年客户」时,简直要惊呆了。

这也是韩馨儿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家传」而非「回忆录」的原因。

那篇报道说,有些写手来自 闲鱼、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有些老人觉得身边人更可信,因此找些女大学生或退休语文老师帮忙。

「我们写过两位国内知名媒体副总编辑的家传,他知道要写好家传的门槛有多高。」韩馨儿说,很多人认文笔好就好,实际根本不是。

报道中,成都的某花某阳公司回忆录公司负责人说, 如果回忆录涉及多人讲述,就会出现不同的记忆版本,要么谁出钱听谁的,要么哪个故事精彩放哪个。

韩馨儿认为,这是极不专业的。家传创始人调查记者出身,对真相有苛求,孤证不立是基本原则,更何况不加考证乱来,直接晕死!

更有从业者认为,他们是在陪老人写一个人生的童话版本。「这就是文学创作了,杭州图书馆全部收藏我们的家传,上海档案馆也收藏一些我们考证出来的历史档案和家传。如果只是哄老人开心,这事无法想像。」韩说,因为家传的主要读者是家人后代,因此没有故意说谎的必要性。

还有人用AI写作,问题只是「机器味太重」。韩馨儿说,这两年至少有10家AI公司找家传合作,都被拒绝。「AI无法主动发起采访,更无法完成与传主就历史事件的深度探讨,这是行业的痛板,但也是AI无法取代的地方。」

事实上,一家非常头部的老年内容类互联网公司,前两年曾经招了一批编辑做回忆录写作模型,最终以失败告终。韩馨儿说,家传并不排斥新技术的应用,但目前仅用于辅助校对一些明显的文字错误。

「这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家风传承文本,开不得玩笑!」韩馨儿说,家传与高校合作了两家研究院、开发了两个数据库,工作得到了政治局委员的正向批示,都不敢说这样的大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不影响那些人的狂欢,「我初中毕业,代写回忆录月入2万」的培训课包正在「火热预售」。

家传编辑部正在与一些高校合作开发家风文化数据库,发现连高校文科在校生四年都未必能学会写作,结果人家一个初中生几天速成培训就号称可以了!

没办法,这就是当下!

我写了那么多家传,发现许多成功的家庭,祖辈要么是读书人、绅士,要么是企业家地主。

或者,平民家庭一代人突起奋发,通过读书等方式逆天改命,从而实现阶层跃升。

又,每6.5个浙江人就有一个老板,山东湖南常出将军,且举族生长,郁郁葱葱。

为什么?

每个人都是大地之子、家族之魂,欲要认识自我、启迪后人,必先追溯祖辈事迹、了解家乡风物。

无论欧美,还是立国仅200余年的澳洲,孩子们入学先讲家传,次学国史。

每一个来过世间的人都应该留下记录。如果上辈已年逾70,请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家庭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