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时代发展以来,全球各国之间的交流便愈发地显著起来,西方文化也不断地涌入我们的国家;上世纪八零年代之后,在开放政策的加持下,我们的社会也愈发西化,此时,一些西方的生活方式便再度映入眼帘,而“夏令时”便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
“夏令时”本身是西方国家的产物,这是他们面对工业发展时的节能举措,1986年,我们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在几年的时间里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好景不长,短短五年之后,“夏令时”便被取消了,至于为何取消?专家表示:纯属添乱。
夏令时主要是人为拨动的时间,背靠夏天这一昼长夜短的季节,我们可以通过修改时间来调整个人的作息习惯,由此产生相应的效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位于北半球,并且工业水平发达的国家基本都集中在中高纬度之间,他们的夏天将享受更早的天亮时间。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如果将夜晚入睡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那么早上起来的时间也将提前一个小时,而这一个小时显然是可以利用起来的,毕竟在昼长夜短的情况之下,白天来得更快;而夏令时的初衷正是如此,提早入睡不仅可以为来日增添更多的“利用时间”,也可以在当晚节省更多的能量消耗。
夜间活动相比于白天显然更消耗能量,无论是点燃蜡烛还是灯泡,都需要一定的燃料,蜡烛不仅需要成本,还会造成污染问题,而灯光则是依托于电量之上的,夜晚活动越久,它们的消耗就越大,因此,提早入睡显然有利于减少能耗。白天本身存在自然光,它对于能量的消耗是低于夜晚的,因此,实施夏令时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夏令时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至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当时的富兰克林曾提出了这样的节能建议,但最终落实的国家却是德国,后者于1916年正式在全国施用,结果效果相当显著,这样的做法也让西方工业国家看到了“甜头”,于是开始了效仿的浪潮,结果显示,夏令时果真能在节能上有所体现,效仿的国家都降低了用电量和用油量。
我们国家也曾于1986年进行了相应的尝试,但在此之前,民国时期便已经做过尝试了,或许那个时期的“夏令时”还只局限于发达的租界地区,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没有流畅的信息传递,大部分落后的地区没有相应的调整。
1986年之际,我们国家正式宣布实施“夏令时”这一方案,然而,仅仅过了五年,它便已经遭到了废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夏令时虽然收到了一定的良好效果,但这些都是基于时差不大的区域之上的,在我们如此辽阔的疆域上施行,这些积极的效果甚至及不上消极效果。
若是全国通行夏令时,这意味着我们全国各地都需要在特定的时期调整固有的时间,这一举措或许在一个小区域是非常可行的,但放在我们国家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东西部的夸大相当之大,而横向跨度大本来影响着时长。
位于东部的地方显然更早看到太阳,而西部地区则更晚,本来两边都使用了“北京时间”,但此时还需要进行特定时段的时间调整,其效果无疑是弄巧成拙的,毕竟西部不比东部,他们根本做不到与东部统一的“夏令时”,因为他们入睡的“北京时间”是相当迟的。
由于东西部存在较大的时差,这导致了当时的我们很难统一施行夏令时,若是一意孤行,届时还会对社会的管理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比如人们的出行方面,时间调整后需要统筹东西部的交通规划,它们都需要详细且可行的举措,这种举措无疑是相当繁琐且低效的,这些消极影响甚至远大于夏令时本社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也难怪专家们表示“夏令时”在我国便是“添乱”的代名词。
结束语:
直到现在,西方一些国家仍然保留了“夏令时”的生活方式,比如德国、英国和爱尔兰等,但它们的疆域显然不及那些“大国”,东西部的跨度也比较小,故而没有显著的时差现象,因此,它们统一施行起来的积极效果是大于消极的,而在一些疆域辽阔的国家,这种夏令时无疑是一种“添乱”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