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华文明五千年要挑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一个是东南的良渚,另一个就应该是西北甘肃庆阳的南佐。”专家认为,南佐遗址可称“黄土高原古国”或“陇山古国”,人口或许有上万之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佐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南佐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发现于1957年,1984年至1986年和1994年至1996年有过两个阶段的发掘。2021年、2022年,为了厘清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展开第三阶段考古发掘工作,认为仰韶文化晚期的南佐遗址距今5100至4700年,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结构,有着最早大规模使用、保存最完好“白灰面”建筑遗存,是目前所见5000年前黄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遗址,甚至是商代以前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遗址,呈现出强大的王者气象,开创了后世中国都城古典建筑布局的先河,被誉为最早的“紫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佐遗址出土的陶器

南佐遗址超过600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的占地面积,最主要的大型建筑,除了两重的环壕,还有“宫城”“主殿”“九台”“居民小区”等城邑功能区,若按5000人参与建造计算,整体可能需要2至4年才能完工,保守估计,南佐都邑应该生活着1万至2万人。3600多平方米的“宫城”,相当于8.5个篮球场,坐落在核心区内中北部。720多平方米的“主殿”,东西长约18米、南北长约35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单体建筑”。核心区内的“宫城”等,被九个对称分布的土台(九台)三面包围,每个高台边长约40米(北边圆台更大),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卫星地图上,九个高台仍然清晰可见。在九台之下,存在“祭祀坑”。外界一般熟悉的祭祀坑来自三星堆遗址,三星堆人将象牙、青铜器等砸碎埋入地下,背后原因至今难解。得益于取之不竭的黄土,南佐遗址将夯土技术应用到几乎每一处建筑,这是前所未见的,甚至核心区环壕的两侧壁和底部都是夯土。

▽南佐遗址发现的炭化水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佐遗址发现数量达百万之巨的炭化水稻遗存,不排除当地种植的可能性,也体现出与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地区的联系,意味着南佐“古国”贸易交流甚广。同时,出土了制作水平高超的白陶、黑陶、绿松石珠等贵重物品,成套的彩陶、朱砂陶、白衣陶、白泥堆纹陶,涂抹朱砂的石镞、骨镞,说明当时不但有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而且已出现礼制和等级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陇东筑九台,塬下五千年。南佐遗址的考古目前还在继续,有许多待解之谜,比如南佐人和古史传说中的黄帝部族有何关系等等。南佐遗址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佐遗址航拍

来源|庆阳融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