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丢,大家也可以在“事儿君看世界”找到我
关注起来,以后不“失联”~
有生之年系列,居然又又又看到孔孝真发Roomtour了!
大概半年前,这姐正准备搬家,当时就拍了一期Roomtour来纪录下自己住了6年的房子。
还在回味她的好品味呢,这不,新家又紧随其后大公开了。
看过之后总算明白什么叫“屋如其人”,这个家也太孔孝真了吧!
她家的设计“不走寻常路”,有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搭配。
用网友的话来评就是:坐拥豪宅的房价,却没有豪宅的样子。
第一眼或许并不惊艳,细看之下很多布置主打一个随心所欲,让人意想不到。
一进客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幅海洋画报。
孔孝真不爱看电视喜欢打游戏,家里之所以买电视,也纯粹是为游戏服务的。
平时不打游戏的时候,她就会把电视屏幕当作一个大相框,轮播一些画报,让家里看起来更加温馨。
因为喜欢绿植,所以孔孝真客厅里的茶几摆放朝向也异于常人,不对着电视,而是朝向户外的小花园。
那一排大大的落地窗之外,便是满眼的绿意。
客厅主打静谧质朴风,往后一看餐厅的布置,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同一个房子里。
她家的客厅和餐厅是打通的,但风格却迥然不同。
餐厅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一墙风格各异的餐具,大部分都是她在国外旅行时淘回来的。
孔孝真特意买了一张长餐桌,方便招待朋友。
这个猫咪餐桌布我一眼就爱上了,活泼可爱的元素搭上波西米亚的画风,满满的异域风情。
很多人在装修的时候,都追求极致的统一和严丝密缝,孔孝真倒是不走寻常路。
用色大胆还喜欢混搭的她,干脆把客厅餐厅的墙刷成两种颜色,地板更分成了木地板和小瓷砖两种材质。
听起来似乎有点抽象,组合在一起整体看却又毫无违和感。
餐厅一旁特意开了个小窗户,可以在餐厅看到厨房里正在忙碌的人,互动感和生活气息都最大化了。
L字型厨房的色系跟餐厅一样,是温馨的奶油香芋配色。
里面设计了很多收纳空间,不仅有吊柜,还有很多隔板。
厨房里有很多造型别致的小厨具,以及一些可爱的小摆件,明明是五彩缤纷的组合,放一起却不会眼花缭乱。
不得不夸一句,姐真的很懂色彩搭配美学。
接下来是二楼的区域,比起楼下宽敞的大空间,孔孝真更喜欢私密性更强、更有安全感的小空间。
这个阅读角是她最常待的地方,这个北欧风的拼接木长桌是之前的餐桌,自带桌布的设计把软装效果拉满了。
二楼的卧室并不大, 主卧就摆了一张床和两张单人沙发,依旧主打款式简单,颜色搭配出彩。
作为一个ENFP,孔孝真喜欢某样东西就会一直买。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姐尤其痴迷红色条纹,身上的衣服、上一个家的墙、还有新家的床单......
红色条纹比较活泼跳脱,搭配起来并不容易,好在都被她拿捏住了。
都说自古红蓝出CP,为了搭配这个床单,孔孝真特意选了baby blue的墙漆,两种不同感觉的颜色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得益彰。
不仅卧室小,她家的浴室也比较迷你。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窄,但她坐在里面就觉得有一种被包裹的安心。
这就是孔孝真的家,每一处都为她自己量身定制。
你很难用具体的风格去定义她的家,因为每一个角落都不是墨守成规的设计,而是“乱中有趣”的混搭。
对于这种混搭风,网上的评价却很两极化。
有人喜欢她的审美搭配,喜欢她这种温馨又活泼的小众风格,是个人风格非常强的房间设计。
有人却吐槽压抑又廉价,塑料感太强:“好歹是个大明星,怎么不请个专业的设计师?”
只能说,审美这码事见仁见智,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外面有法式奶油粉、极简风、中古风,也请允许有一种风格叫孔孝真。
她上一个家,也是写满了孔孝真的名字。
喜欢红白条纹,干脆就把墙刷成这个样式。
一个粉紫渐变的浴室,一个像泡在了“宝矿力”里的浴室,让她度过了很多个放松愉悦的夜晚。
客厅又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不同布料和元素的沙发拼接在一起,有一种来自非洲大草原的野性自然美。
再往前翻,她在首尔南山的独栋别墅也体现出她对混搭的喜爱。
同一个空间里,墙面瓷砖和白墙再次混搭,毫不违和。
别看客厅那么现代,拐个角就是美式复古风。
这个书房真的很像童话里的小木屋,不敢想象每天在这里看书会有多幸福~
之前孔孝真在采访中说过,一个人的家可以反映出她的性格。
孔孝真的家装风格,就是她性格的最真实写照。
随性洒脱,自由又热烈,是真正的“松弛感天花板”。
孔孝真的好品味还体现在那场低调却被封神的婚礼上,至今仍是许多人效仿的模版。
轻纱、球鞋、红袜,没有刻意追求华丽隆重,有的是自己独一份的审美和气质。
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家装布置,孔孝真的混搭审美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份美丽并不是主流,却很有意思。
刚出道时,孔孝真总被大家吐槽长得丑,起初她很难受很困惑,好看的人这么多,为什么就不能多我一个呢?
后来她看开了, 不再执着长得漂亮、穿得好看,怎么舒服怎么来,自成风格。
比起好看的皮囊,不可复制的个性更难得。
很多人喜欢她,不仅因为演技好性格好,更被她对生活源源不断的热情和生命力所感染。
我想这就是孔孝真的迷人之处吧。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Ed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