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60年前的横空出世,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今天,一起致敬两弹一星元勋,致敬所有为“两弹一星”事业无私奉献的英雄!。
两弹一星
1
为什么是原子弹?
早在高中物理课上,我们就学过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即使是微量的质量亏损,也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利用原子核反应释放的近乎无尽的能量,人类从此进入原子时代。
按照核反应的过程进行分类,核反应可分为核衰变、人工核转变、核裂变和核聚变。其中裂变反应是人类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核反应。可控核裂变通过人工控制速率的链式反应,均匀稳定地释放能量,作为核反应堆发电、核动力船舶那近乎不竭尽的能量来源。
而不可控的核裂变,人们将其制成了——原子弹。
中子轰击铀235,引发链式反应,产生新的中子和裂变反应产物,新的中子再次轰击铀235,如“滚雪球”一般,释放大量能量
被原子弹轰炸后的城市
链式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是核武器强大威力的保证。
1
冲击波:冲击波是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一种高压、高速的气浪,是原子弹杀伤破坏作用的主要因素。当原子弹爆炸时,爆炸中心的火球温度达到几千万度,火球猛烈向外膨胀,挤压周围空气,从而形成冲击波,摧毁建筑物、抛出人体、损伤器官,造成严重的伤亡。冲击波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迅速扩散到很远的距离,对人员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2
热辐射:光辐射是原子弹爆炸时形成巨大火球所辐射出的光和热。这些光和热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具有极强的能量。光辐射会使受照射物体熔化、焦化或者燃烧,引起火灾。对人体而言,光辐射会导致烧伤、致盲等严重后果。在晴朗的天气下,光辐射的作用范围甚至可能超过冲击波。
3
贯穿辐射:贯穿辐射是在原子弹爆炸最初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γ射线和中子流,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使受照者产生急性放射病和远期致癌效应与遗传效应。中子还可感生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同样具有极大的危害。
4
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是指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裂变产物、未爆炸的核装料及感生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核爆炸时散布在大气中,沉降在地面上,形成空气、水、土壤、生物的污染。放射性污染不仅会给人体带来内照射和外照射危害,还具有长期的杀伤破坏效应。它可能导致人员患上放射病,甚至死亡。
5
电磁脉冲: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形成的强脉冲辐射。主要对电子设备、电气设备、通讯系统产生强大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其成为各大国争相研制的尖端国防科技装备。
2
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
我们的新中国,也同样遭受过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迅猛的胜利,让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鼓吹“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要用35-50枚原子弹将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城市和军事基地化为废墟。美国总统杜鲁门更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声称,“美国积极考虑在战场上使用核武器”,并表示将由战场指挥官“负责对核武器的使用”。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一次笼罩在核威胁核讹诈的阴霾之下。
虽然那个时候苏联也已经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可以提供核保护伞——但核保护伞的高昂代价让人望而却步。到后来中苏交恶,曾经的“老大哥”形同陌路,成为想要发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致命敌人。
到了1963年,我国原子弹研制的最后时刻,势同水火的美苏两国竟然要联合在一起,想要先发制人,摧毁我国的核设施。
浩大的三线建设,全民“三打三防”训练,就是对那个时代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线建设
核武器的自主研制工作,迫在眉睫。
一声令下,无数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解放军指战员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汇聚到一起。在无人问津的科研院所,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深处,都有他们默默奋斗的身影。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吓不怕、打不倒的中国人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从零起步,创造了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
由于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他们中的很多人和很多事迹,依然尘封于档案里,不为人知。我们仅是通过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就已感受到那样一段潜藏在戈壁滩上的激情史诗。
在老一辈科学家中,许多人曾在国外享受着优渥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他们为了祖国需要,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科研前程回到中国,投身默默无名的国防科技战线,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隐姓埋名,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60年前的今天,硕大的蘑菇云从大漠戈壁腾空而起,原子弹横空出世,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是一个古老文明历尽艰辛苦难后发出的坚韧不屈的怒吼,也是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正在崛起昭告世界的呐喊。
核武器不仅仅是帝国主义用来讹诈其他国家的大棒,也是新生政权反对霸权抵抗侵略的坚强盾牌。我国独立自主研制出核武器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保卫世界和平,维护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发出中国声音,采取中国行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辈们早已辞别人世,而他们栽下的树苗已经成林,为后人遮风挡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纪之交风云激荡,中华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新的挑战与磨难,但航船依然行稳致远,这一切的压舱石,都是“两弹一星”事业代表的尖端战略武器。
“两弹一星”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是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尖端代表,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巨大,至今仅有寥寥几个国家能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两弹一星”带来的技术突破也反哺了我国的常规军事装备建设和经济建设,核电站、载人航天、探测导航……六十年来,“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早已开花结果,郁郁葱葱。
我们对于时间,总是怀有最高的敬意。在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60年后,在新中国第一次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实验的44年后,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供稿:信树辰
排版:刘志翔
审核:白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