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军在张献忠死后,其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稳定的调整。因为张献忠四位养子的口径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改革。在他们努力之下,大西军焕然一新,走上了与张献忠截然不同的另一条道路之上。
孙可望挥师南下,云南全境落入大西军之手。
不得不说孙可望这个人还是非常有韬略的,作为张献忠养子中,年纪比较大的一位,孙可望有资格承担起大西军的领导任务。所以四位养子都推举孙可望为联盟盟主。
张献忠活着的时候,其实一直想要留守四川地区,以此做个山大王。可是现在四川地区明显已经回不去了,孙可望这个时候得到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云南的土司造反了。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孙可望立刻带着人马前往云南,眨眼之间就收复了云南地区。
这是一片再好不过的新基地,大西军完全可以在这里重振雄风。尤其是孙可望此刻已经完全颠覆了张献忠当年的政策,现在的大西军跟没落的大顺集团是完全不同的了。
李自成的大顺集团在李自成死后,压根就没掀起什么巨浪,虽然李过、高一功等人也曾努力反清,但是规模始终不大。反观大西军此刻占据整个云南地区,以此作为根基,进而向着贵州湖南等地进发,逐步拓展疆土。
所以大西军的政策调整使得他们在后期发展更有基础,而且有云南这么一片基地作为根本,大西军才能够稳中求胜。
大西军对云南的土地实行改革,保障了基地的稳定和政权的赋税。
大西军在孙可望等人的带领下,进入到了云南,他们四个人在这里一起称王,但是孙可望作为四路大军的盟主,也就相当于皇帝。不过孙可望是没有作皇帝的基础的,所以他对于这件事只能是慢慢谋图。
不过云南成为了大西军的基地,这是大西军稳定的重要原因。此外孙可望为了保证云南的稳定,索性开始对云南的土地政策作出改革。
过去地主对百姓的政策是,他们收田里收成的六分,百姓拿四分。大西军来了以后,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大西军要在这里面拿四分,但是百姓可以拿六分。这六分里面如果你是佃户的话,那就要给地主一分。
这件事的影响非常重要,虽然百姓只多拿了一分,但是调动起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这也保证了大西军的粮饷供应问题。
唯一吃亏的就是地主,不过他们田多,所以压根就不用担心吃喝不够。而且在大西军的压力之下,地主们能够保证基本生活就已经相当好了,他们没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大西军在政治上的让步,促使云南的稳定。
大西军那是张献忠的部队,张献忠是做过皇帝的人,所以他是有年号的。可是到了孙可望掌权以后,他选择入主云南。云南这边有太多土司和汉族官员,他们都是明朝臣子。
所以孙可望要想笼络这些人,必须要先答应他们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废除大西年号。这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为了得到这帮人的支持,孙可望还是选择废除大西年号,改用天干地支纪年法。
此外,虽然大西军政权不是正统王朝政权,但是此刻他们已经逐渐向明廷靠拢,尤其是恢复了云南这些明朝官员们的身份,这件事博得了这些官员们好感。其中黔国公沐天波的爵位也被大西军恢复,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人手里没有权力。
军权永远都掌握在大西军的手里,这是一个大前提。除了拍这些明朝官员的马屁,孙可望还设立了登闻鼓。只要老百姓有任何冤情或者建议,都可以通过登闻鼓向孙可望汇报。
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的百姓没有几个是过着太平日子的,云南的百姓在孙可望的治理之下,能够过几年好日子,其实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一改张献忠杀戮成风的作风,孙可望渐渐获得民心。
孙可望的心机还是比较重的,他早就知道张献忠不断杀戮百姓的手段太残忍,但是当时他不敢说啊。作为张献忠的样子,孙可望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力,没有反驳的权力。
可是现在不同了,孙可望占领了云南大片土地,在这里他是老大。他开始整顿军务,宣布只要是大军经过的地方,走过的大路,要保证鸡犬不惊,老百姓们做买卖的事情,不能够因为行军的问题而中断。
只要大西军内有任何人夺取百姓东西的,立刻斩首。但是如果百姓不举报的话,那要承担跟这个士兵一样的罪责。甚至连当地的官员都要因此而受到牵连。
而且孙可望不允许自己的手下人对云南境内的百姓滥杀无辜,不可沿袭张献忠时期的陋习。这一通军事上的改革,使得大西军逐渐获得人心,就连孙可望在云南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甚至有人建议孙可望在云南登基做皇帝是最合适的。
总结:孙可望治理云南有方,使得大西军实力大增。
大西军初入云南的时候,是在穷困潦倒之下,没有立锥之地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找到了云南,并且在这里安家。
孙可望认识到只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基业一样去经营,那才能使得大西军重新壮大起来。所以孙可望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初入云南的时候大西军只有十多万散兵游勇,而仅仅一年以后,大西军已经拥有了三十多万正规军。有了军队有了钱,孙可望一度开始给士兵提高生活条件,也因此获得了军中的威望。
所以真正在晚明时期,起到抗清作用的军队,其实就是孙可望领导下的这支大西军。其实叫他们大西军是不恰当的,应该叫他们滇军,他们的人员补充,包括战斗力训练,全部都是在云南。
即使后来孙可望投降了满清,也完全不影响这支大西军对清军的顽强抵抗,他们就是永历皇帝为何支撑十多年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