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西院老建筑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后,引起市民和社会多方关注,院方在10月15日回应,表示继续加强管理,对于商业拍摄、长时间占据为患者提供休息的座椅、使用补光灯等大型专业设备等行为进行劝阻。
医院建筑是独特的建筑类型。近代以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上海蓬勃发展,留下了形形色色的医院建筑,它们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市民阅读上海医院的历史建筑?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并与城市建筑历史学者乔争月展开对话,她近期将走进一妇婴开展人文讲堂活动。
《上海会客厅》节目
市民与专家呼吁:打卡拍摄不能影响医院正常秩序
10月16日,记者前往一妇婴西院。记者注意到,当天在医院的院落内和咖啡馆没有看到打卡拍摄的“网红达人”,院落的座椅上都是孕产妇、患者和等待的家属就坐。现场巡逻的保安表示,目前他们加强监管,不允许个人携带专业设备在医院内进行拍摄,再加上这两天天气不好,所以很少有人来拍摄。
现场巡逻的保安,当天看不见那些“网红达人”(2024年10月16日上午拍摄)
对于市民、海派收藏家范基农来说,一妇婴对他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这是他和妹妹出生的医院。今年4月份,范基农曾经去一妇婴新开不久的咖啡馆CinCin Cafe吃咖啡。“当时前去喝咖及拍照打卡者不少,有意思的是这家咖店到了周日与医院作息时间几乎相同,医生护士五点下班,咖店亦同时打烊,可见咖店与产院还是有那么点千丝万缕关系的。”
从范基农拍摄的一些照片来看,其实在4月份,已经出现了不少年轻人在医院内打卡的迹象,其中一张图片显示,有两位年轻人还坐在一号楼的窗台上摆出姿势,并让同伴进行拍摄。
一妇婴院落内的拍照打卡者 (范基农2024年4月拍摄)
一位店员10月16日告诉记者,目前咖啡馆周末已经恢复到正常营业时间,不过周末下午四点之后不提供餐食了。
范基农认为:“我觉得一般游客如果只是简单拍照留个影可以,但对于那些带了补光灯等专业设备较长时间拍摄,以及长时间占用为就诊者提供休息的座椅等行为,医院应予以劝告和禁止,也可以做牌子告知。其实,即便是一般的公众场所和营业性的咖店,相信对这些扰民行为也不会允许的。”
作为老建筑保护专家,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档案室主任娄承浩曾经多次带市民去长乐路开展Citywalk。在他看来,长乐路一带的历史建筑资源丰富,作为历史建筑的一妇婴西院在经过整体修缮后,也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一些市民包括老建筑爱好者路过时会用手机拍照分享。但是,打卡的前提是不影响到医院正常就诊和病人进出,现在一些自媒体和年轻人进入医院开展商业拍摄,这是不对的。
娄承浩还建议,一些公立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在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同时,也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宣传。
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10月21日将走进一妇婴开展人文讲堂活动,主题就是阅读上海医院建筑。对于前段时间一些“网红达人”前往医院打卡拍摄,乔争月表示,如果医院的老建筑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非坏事,但医院首要的功能是服务病患,无论拍摄行为还是打卡行为,都不能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秩序。
一妇婴西院建筑历史悠久
一妇婴西院所在的建筑历史悠久,长乐路原址为中西疗养院。记者发现,在最近几年的出版物当中,也有作者在书中写道“长乐路536号,也就是一妇婴在1926年是蓝布德医生诊所”,那么,这个说法对吗?作为海派文献研究专业人士,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近日在查询老报刊资料当中发现,中西疗养院是1929年6月27日开业的。医院开张之前,该建筑属于李石曾主持的世界社,1929年6月,世界社发起组织中西疗养院。中西疗养院西医部分由法国医生郎培安主持,所以当时也有报纸把中西疗养院称为郎培安疗养院。郎培尔也被一些人翻译为蓝布德,这或许是蓝布德医生诊所提法的由来。
此外,孙莺发现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其1934年5月19日的《蔡元培日记》也提到了“郎培尔医生”这一关键词:“土曜晴。五时,中西疗养院茶会。是院本由石曾发起,由法国郎培尔医生主持,并约中医陆仲安共诊,故名中西疗养院。郎氏近因病回国,该院由宋梧生等接办,陆氏仍留院。”
对话乔争月:上海医院建筑值得阅读,院方也可策划组织公众活动
近代以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上海蓬勃发展,留下了形形色色的医院建筑,它们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作为城市建筑历史学者,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认为,上海医学人文底蕴深厚,各大医院内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就是最为生动的证明之一,其中还有不少中国近代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这些医学历史建筑既展现了上海建筑历史中西合璧的风貌,又映射了独特的上海医学发展史。
很多老建筑爱好者对乔争月的《阅读上海医院建筑》一书印象深刻,这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1844年到1949年,30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乔争月努力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对上海医院建筑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三年多努力,于2023年7月付梓出版此书。
《阅读上海医院建筑》及其目录(上海三联书店 2023年7月出版)
在保留至今的上海医院历史建筑中,大多仍为医用,一些非医院历史建筑改为医用,少部分近代医院建筑改作其他用途。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建筑中,有二十多所医院建筑被评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Q新闻晨报·周到:医院历史建筑一直是个比较冷门的类别,你在多年前曾经写过宏恩医院和同济医院历史建筑的故事,让你最终动笔完成《阅读上海医院建筑》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A 乔争月:我对上海医院建筑的选题兴趣浓厚。我的奶奶、外婆、母亲、姑母和姨母都是医生,她们有中医也有西医,注重卫生保健知识,让我从小耳濡目染。儿时我常跟随母亲到医院值班,在白色病房大楼里度过不少童年时光。
我还从奶奶于玲的传记中读到一段上海医院故事,她和我的爷爷乔信明都是新四军老战士。当年他们一路艰险,掩盖身份辗转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为华山医院)、红十字会第三医院和广慈医院(今为瑞金医院)等上海医院求医问药。1949年后,他们又到上海,在中美医院(今为长征医院)得到著名骨科专家屠开元的手术治疗。
虽然我对上海医院建筑的选题很有兴趣,但深入调研却发现资料不多,属于上海建筑史书中的“冷门内容”。医院建筑以功能性为主,不如外滩的银行、南京路的商厦、武康路的洋房华丽精致。除了一些特别精美的作品,散落在上海各大医院里的历史建筑缺乏系统性研究。
幸运的是,我在老上海英文报纸等文献中查找到很多一手档案资料。在上海市医学会的帮助下,我还认识了原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图书馆陆明馆长。潜心研究医学史的他不仅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还帮忙联系多家医院。高晞教授、华霞虹教授、张晓春教授及黄钰婷博士也对这本书的研究写作提供了指点与帮助。2020年3月,我开始采访一座座上海医院建筑,重访半个多世纪前爷爷奶奶去过的医院。
Q新闻晨报·周到:《阅读上海医院建筑》里面写到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上海近代医院建筑遗产有什么特点?
A 乔争月:上海近代医院的建筑遗产,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并且风格多样,但是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医院建筑功能性特别强,所以这些医院建筑大部分都是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典范。比如另外一家产科医院,长妇婴的前身是叫孙克基产科医院,在延安西路上,是留美归来的中国建筑师庄俊设计的,它就是一个现代建筑设计的典范。还有一个例子是虹桥疗养院,由留德中国建筑师奚福泉设计,很可惜这个建筑后来被拆除了,但它是列入中国建筑史的现代建筑作品。所以,上海医院里的建筑遗产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书名叫《阅读上海医院建筑》。就是上海医院老建筑的故事,无论是建筑的艺术价值,还是其承载的跟医学史相关的内容,里面有大量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上海医院建筑,不仅值得好好阅读,甚至可以精读。这是我写作历史建筑至今调研难度最大,但也感到得最有意思的选题。
Q新闻晨报·周到:你在书中也写到了一妇婴(西院)的老建筑,其建筑特点是什么?
A 乔争月:那么这座楼的历史也比较有意思,它曾经是大名鼎鼎的中西疗养院的诊所,这里可能是中国最早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家医院。它的办院理念很前卫,也是一个比较高档的疗养院性质的医院,经常邀请中外名医坐诊治疗。这个建筑的建造年代是上世纪20年代,距今也有近百年历史了,近年来它也是经过了一次修缮。这个建筑为什么会吸引很多的网红呢?因为它是一个西式的古典主义建筑,由于设计花园饭店的著名建筑事务所——法商赉安洋行设计,修缮之后,它的这种米色调的外立面,加上院落(昔日是花园)和咖啡馆,给人一种异国情调的氛围感。
Q新闻晨报·周到:这次一妇婴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有不少年轻人和一些博主去打卡拍摄,医院表示继续加强管理,对于商业拍摄、长时间占据为患者提供休息的座椅、使用补光灯等大型专业设备等行为进行劝阻,对此你怎么看?
A 乔争月:我觉得医院首要的功能是服务病患,任何活动都不能影响医院秩序,更不能影响到患者,包括患者和家属的就医感受,这肯定是第一位的。如果是因为喜欢老建筑而适当拍照打卡,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相信院方也会希望更多的人对医院的历史和建筑感兴趣。但无论是打卡还是拍摄行为,都不能去占用病人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也不能时间太长,因为一妇婴这里服务的都是孕产妇,她们的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孕育小宝宝都是非常重要的。
Q新闻晨报·周到:如今,上海众多有悠久历史的医院院区里,都有经过保护修缮的老建筑、室外花园、纪念场所等,你觉得如何引导市民走进医院历史建筑开展“建筑可阅读”?
A 乔争月:我记得华山医院很早就在发起过“建筑可阅读”活动,去年8月华山医院和上海市医务工会发起“上海百年医院建筑文化传承协作联盟”,之后静安区文旅局也在雷士德医学院等老建筑主办了多场医院老建筑主体活动。其实,医学界也希望能多挖掘医院建筑的历史人文故事,开展一些公共活动。
现在很多医院也非常重视这一块工作,对自己的医院的档案和建筑历史进行挖掘。那么首先还是要深耕历史,我发现很多医院在这个挖掘过程中,可能因为医院本职工作的原因,没有专门去做历史研究的力量。我觉得医院可以跟建筑史研究业界做一些合作,找到真正的干货。其实包括我自己写完 《阅读上海医院建筑》这本书之后,感觉还有很多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梳理。然后第二步,我觉得医院可以策划组织一些公众活动,比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市民们有序地走进和阅读上海医院建筑。
各位市民朋友,侬对“网红达人”去医院拍摄打卡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与我们一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