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静静站在火车站台上,手里紧握着退伍证书和几枚军功章。回望着渐渐远去的军营,他心里满是复杂的情感。这一刻,他已经不再是战场上勇猛无畏的战士,而是即将迈入社会的一名普通人,面对着未知的未来。这是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两年,时代在变革,而他原本的命运轨迹也随之改变。
(本故事为老兵口述,为方便阅读部分细节进行艺术加工,如姓名、地址等)
三年军旅生涯和手中的几枚勋章让张卫国坚定认为,回到家乡后一定能找到份体面的工作,起码也是事业编制的工作。
然而,回到家乡后,张卫国很快发现,现实远比他想象的残酷。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国营单位纷纷改制,铁饭碗虽然还有但门槛却高了不少。尽管有退伍军人优先安置的政策,然而,当张卫国真正去求职时,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他首先去了当地一家大型国营工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军功背景进入管理岗位。然而,工厂人事部的回答冷冰冰:“现在改制,岗位紧张,管理层已经满了。你可以先做一名基层工人,有机会再晋升。”张卫国的心里一沉,曾经在军营中的骄傲顿时被现实打击得粉碎。他并不抗拒从基层做起,但心里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待遇等他,当然,这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对。
但接连几天的求职经历让张卫国逐渐意识到,退伍军人的身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吃香。他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仿佛自己是把在和平年代制造步枪,虽然上满子弹,却没有扣动扳机的机会。
与此同时,家庭的经济状况也让张卫国倍感压力。他的妻子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全部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而他的退伍费已经花掉一半。
起初,他不愿向家里透露自己求职受挫的消息,假装一切顺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每一笔支出都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当他再想去之前分配的单位时,发现人已经满了。他只能尝试打零工,困难时甚至到市场做搬运。
在市场上卖力气,干最底层的活计,这让张卫国内心充满了屈辱感,他时常想起部队的日子,那时的他意气风发,训练虽然又苦又累但也充满荣誉感,而现在,他不过是社会中的一个“散兵”,没有归宿,前路迷茫。
张卫国在家中变得沉默寡言。他不再如以往那样主动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沉思。他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满是担忧,但她并没有责怪他,只是默默地承担起家中更多的责任,尽力维持家庭的稳定。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卫国参加了老战友的聚会。聚会上,他见到了许多曾经一起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兄弟们。有些人通过关系找到了政府工作,另一些则成功转行做了生意,过上了看似光鲜的生活。聚会中,战友们兴奋地谈论着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只有张卫国一言不发,手里紧握着杯子,眼神游离。他无法融入这场谈话,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感在不断加深。
“卫国现在在什么单位上班,都没听你说过。”一个战友随口问道。张卫国沉默了几秒钟,勉强挤出一丝苦笑:“分配下的单位都不是很好。”
战友们听完后都说,“差不多就行了,现在好多人都没工作呢!”
那天晚上,张卫国一个人走在空荡的街道上,他的内心深处开始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仿佛自己被这个社会抛弃了。
在迷茫和压力的双重夹击下,张卫国决定回部队探望老领导,希望从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指引。
眼看着手下优秀的士兵陷入困境,军校毕业的副营长轻轻拍了拍张卫国的肩膀:“卫国,兵法不只在战场上有用,以进为退的道理不用我教你吧。”
连长的这番话让张卫国心头一震。或许,军人所具备的坚韧和勇气并不仅限于战场,社会虽然复杂多变,但同样需要人去拼搏和适应。张卫国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陷在过去的荣誉中,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这才让自己在心理上陷入了困境。
受连长启发,张卫国决定重新审视自己。他开始主动去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并通过战友的引荐,进入了一家乡镇企业工作。起初,他只是负责一些简单的管理任务,但军旅生涯中的纪律性和责任心很快赢得了企业领导的认可。通过几年的努力,张卫国逐步升迁,最终成为企业的管理层。
虽然这份工作并不如他曾经梦想的那样辉煌,但张卫国在过程中逐渐找回了自我。他明白,生活的战斗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军队中的经验并非毫无用处,只是需要在新的环境中找到适合的方式去运用。
2000年,张卫国辞去当下工作尝试创业,经营一家小型的贸易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终于让家庭的生活更上一个台阶。妻子和孩子也因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家中的气氛重新变得温暖起来。
多年后,张卫国再次见到营长,他激动的上去握手,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虽然张卫国没有成为社会中的“成功人士”,但他学会了如何在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再执着于过去的荣光,而是通过奋斗获得了内心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