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倪明德 王嵘 黄凤媛 闵王恺文 程玮 苏报记者 高岩 杨天笑 周哲 刘争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幸福城市,这是许多人对于太仓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很大程度来源于这座城市的老年人。

在太仓老去是什么感觉?太仓市老年大学里,包建英、包建华、包建春三姐妹一起弹奏着中阮,在悠扬的乐声中怡然自得:“年轻时候的梦想,现在实现了。”

“幸福享老”的太仓模样正成为面向全国推广的示范样本。不久前,民政部老龄工作联系点座谈会、县域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培训班相继在太仓召开,面向全国介绍县域老龄工作创新发展和基本养老服务的太仓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富先老的太仓,用近40年的时间解题“养老难”,为“中国式养老”提供了一份县域答卷。这份答卷的“阅卷人”是近17万太仓老年群体,“评分标准”是每个人切身体验的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仓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银发一族“老有所享”。□计海新 摄

40年,追问“老”问题的“新”解法

作为长三角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太仓富得早,也老得早。

“1985年太仓就步入轻度老龄化,2016年迈入重度。截至2023年年底,老年户籍人口已达16.97万,老龄化率31.27%。”回顾太仓养老工作的发展历程,太仓市民政局局长张跃忠坦言,其他地区没遇到过的“老”问题,倒逼着太仓人先行先试,在苏州乃至全省率先尝试了不少的“新”办法:

在省内首次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需求评估,全省首创困难“二无老人”救助,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养老行业协会,打造省内首个老年人零工驿站……

近40年时间里,太仓依次走过兜底保障——基本发展——普惠服务——优享全域不同阶段,围绕“为谁做”“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把养老服务工作一步步向前推进。

“为谁做”的范围越来越广了:从面向单一的孤寡老人到重点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与全体老年人并举。

“谁来做”的主体越来越多元:从政府主导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

“做什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从物质帮助和照护服务向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和增能支持四大类发展。

“怎么做”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了:从机构为主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文化互助为特色、数智科技赋能,打造“全龄全域全周期”的县域养老服务。

做法的优化,其实是源于想法的升级。多年来,太仓对“养老”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一直在更新。

“当下的老年人和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的老人,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太仓市民政局副局长顾群丰说,通过调研摸排发现,新的银发一族,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享”“老有所为”。

如今,在太仓的政府部门、养老协会、社会组织、老年大学里,越来越多地用“享老”来代替“养老”。

在科教新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62岁的庄建琴给记者算起了账,油面筋塞肉、洋葱肉丝、青椒土豆丝外加一碗榨菜蛋汤,只需支付12元。除了吃饭之外,每月支付30元就可以享受认知症照护、中医养生、助医陪诊等服务,“出门几分钟就能到,各种服务应有尽有,舒心!”

几十年的持续深耕,太仓不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总结出了标准化的方法论。

在省内率先出台养老服务工作标准、养老服务考评办法等文件制度,形成1份清单、2项规划、3个标准、N个意见方案的“1+2+3+N”政策体系。同时,创新“清单+标准+监测”基本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形成“清单+标准”“评估+顾问”“智慧+监管”“治理+融合”现代化运行机制。

在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看来:“太仓是苏州市、江苏省基本养老服务工作的典型案例,也是全国基本养老服务工作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17万”+“1”,关注一群人也关注一个人

“乡亲们聚在一起聊天,中午还在这里一起吃饭,生活有意思了很多。”沙溪镇松南村的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里,村民沈凤良和乡亲们一起下象棋、话家常,好不热闹。

不同的老人有共性的需求,也有个性化的诉求,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的需求往往不同,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近17万太仓老年人,是一个大群体,更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

一个群体需要的是普惠性的100%兜底。

210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站、助餐点),村(社区)覆盖率超120%;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全覆盖,月服务近3万人,年服务100多万小时,实现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覆盖;7家市镇老年大学,三级老年学校全覆盖。

围绕家庭、社区、机构“三个场域”,太仓不断丰富身边、桌边、床边、手边、周边的“五边形”养老模式,实现5分钟居家养老、10分钟社区养老、15分钟机构照护精准触达。截至目前,“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站)+配套养老用房”的15分钟养老圈日服务近1万人次。

一个个不同的个体需要的可能是“万里挑一”的差异性。

先摸清需求——2023年,太仓率先探索“综合评估+银发顾问”机制,建成50家能力评估室(银发顾问室),培训130名能力评估师(银发顾问),为万名老年人开展能力评估、顾问服务,找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再因需施策——太仓凝聚政府、村居、三级社工站、养老组织机构、慈善力量五方资源,提供多元化服务。

在乡村,太仓率先实施农村养老机构新建工程,建成11家养老机构,实现镇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农村老年沙龙、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农村老年公益性岗位。

在社区,建设160多家社区老年助餐点,“中央厨房+村(社区)助餐点+小区老年餐桌”的“颐养金仓·幸福餐桌”覆盖城乡,日助餐1300余人;小区“银发驿站”462家全部挂牌;在全省率先建设老年认知症友好社区,建成10家友好社区、开展4400人次风险筛查。

在家门里,完成高龄空巢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000余户,完成智能水表、烟感安装2500多户;陪诊就医、疼痛管理、助餐助浴等特色特需服务持续创新;建立30张家庭养老床位,举办首期3场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覆盖家庭100余户。

在机构里,打造“护理院+护理病区+护理站”多层次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因地制宜建设特困供养、失能照护、认知照护、高龄照护四个专区,护理型床位占比100%。目前完成4家养老机构智慧化建设;在建金仓湖康养中心、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浏河新塘康养中心等3家中高端康养机构,预计新增床位1500张。

30、200、1500,专业力量带来专业服务

“以前的养老服务就是陪老人看书读报、端茶倒水。现在越来越专业啦,疼痛管理、营养调理、精神慰藉、陪诊就医……有需求的还可以定制开发特色服务。”从事养老行业15年的孙陈,亲历了太仓养老服务发展的变化,在她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专业化”。

孙陈创办的苏州德颐善金仓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型养老服务社会企业,现有员工800余名,其中专业社会工作者160余人,养老护理员600余人。该公司目前已承接80余个养老服务站点,覆盖太仓8个乡镇,直接惠及50000多名低中高龄老年人。

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向来是养老服务工作的瓶颈。没有专业化的人才,哪来专业化的服务?

作为政社互动的发源地,太仓从2008年起就开始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改革,催生了老年社会工作等12个社会工作业态的创新发展,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成为太仓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的“核心资源”。

通过出台养老人才组织“三奖励、三补贴”政策、举办养老社会工作实训基地培训、全省首创“养老护理员节”、成立“养老护理员关爱基金”等一套组合拳,太仓构建起“养老实务人才、养老骨干人才、养老领军人才”三级养老人才梯队。

为了给养老人才“充电赋能”,太仓还与华东理工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机制,与智库养老研究院等机构合作成立“太仓养老学堂”研学品牌,促成高水平人才交流30余次,开展各类高级管理培训1000余人次。

截至目前,太仓累计培育引入30多家养老组织企业,200多名老年社工、1500多名养老护理员。

专业人才带来专业化的服务。据统计,太仓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运营率、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力量运营率、养老服务评价考评专业机构承接率均为100%。

来自市场的力量,与政府养老服务相互补益。同时,太仓也找到一条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在银发浪潮里发展起银发经济。

太仓创新完成“颐养金仓”县域养老品牌商标注册,开发“爱爸妈优选”购物小程序,连续四年举办“99孝老购物节”,养老数币消费场景覆盖率达100%,同时发掘太仓地方产业特色优势,明确生物医药、康复辅具、品质康养、现代文旅等四大康养产业模式。

“我们将持续立足‘长寿时代’新需求,聚焦‘幸福养老’新目标,持续做深县域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太仓实践,擦亮‘颐养金仓·幸福享老’的县域养老品牌。”张跃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