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曾经开过“陈大伟专栏”,在2007年11月7日这一期,我写过《“不把自己当专家”》,这里附后大家一看。
“不把自己当专家”
周小山教授是我的师长。2007年10月10日下午,我们聚在一起总结爱德基金会援助四川省黑水县的新课程师资培训项目。周院长在闲暇时给与会的朋友说:“陈大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伸长了耳朵。“那就是他不当自己是专家。”我很惶恐,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最缺乏修炼,这只是周院长在巧妙地对我进行警醒和鞭策。但由此我知道,“不把自己当专家”也是教师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项修炼。
曾经有很多老师要我推荐读什么书。我很抱歉,只能说《论语》。一方面是自己读书不能算多,缺乏比较的视野,害怕给别人指错了路,使别人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影响自己的书又实在太多,我不能厚此薄彼。有的书,就那么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观点让你铭心刻骨。对我来说,这本书就算功德圆满了。但对我有这样的影响,对别人呢,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影响?别人是否看重这样的话语和观点?没有了把握,只好不做书的推荐,而是推荐一些话语和观点。
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教育观》应该就是这样的书。当然我不能违心地说,《后现代教育观》就只有一两句话中影响过我,我思想中有一点后现代的东西就是它启的蒙。但我能够随时背诵的也就两句话。“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就是其中的一句。只是我在向老师们交流时,喜欢使它变得更容易理解和传诵:“没有人拥有绝对真理,但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被理解。”
与此类似的观点,后来又在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中看到了:“没有一个人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而且对每一个问题或许都有不止一种的解决方式。因此,人们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并以完全平等的定位进行磋商,以期寻求一种共同的基础。”
在教师教育活动中把这样的观点变得铭心刻骨,是和自己曾经的教训紧密相连的。比如和中小学教师讨论课,谁不想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洋洋洒洒地表达出来?但就在自己洋洋洒洒表达并为此洋洋得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上课老师交织着的尴尬、厌恶、讨厌的表情,会听到别人私下地给你说:“你的意见我们做不到。”有的时候,甚至会听到这样的提醒:“你的看法有问题。”为了避免彼此的尴尬,我开始放弃评价、做结论的“评课”,开始探索和实践“议课”。议课需要针对真实的课堂,需要更加全面的课堂信息。坐在学生后面,远远地离开学生,只是听声音已经远远不够,于是,又需要从“听课”到“观课”。这就有了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最早的观课议课就我来说,就是为了避免彼此的尴尬和难受。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议课主张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而是需要民主和平等。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要容许参与者的置疑,鼓励参与者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还是用故事来说。
10月9日,到一所小学观课议课,老师上《特别的作业》,这是第二课时。开课的时候,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看老师布置了什么特别的作业,小丽完成了什么特别的作业?”当时我心里想:“老师只是布置了‘让同学们找春天’的作业。在同学们带来柳枝、桑叶、桃花等的时候,小丽交出来的是一幅玉兰花的画。与其他同学比较,小丽的作业特别。这里,授课教师为什么要说老师布置的是特别的作业呢?”
后来议课,我以询问的方式请授课老师说一说。这位老师说:“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我们平常布置的读书、写字,而是去找春天,这对所有孩子来说,就是一项特别的作业。”很有道理!而我则缺乏深入研究!
既然老师的作业特别,那特别的作业用意是什么呢?议课中,我们认为:老师这个作业的用意就是让孩子感受春天、感受大自然。这样,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建立在让学生感受春天、感受大自然、感受生命的基础上。现在是秋天,春天已经远去,这是时间的距离;城市学生远离大自然,这是空间的距离。怎么办?多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突破时空距离的限制。于是,我建议,把现有多媒体只有柳枝、桑叶、桃花四桢画面改为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让学生回到春天,到春天中去。同时,它还可以为思考“红红的桃花”、“嫩嫩的桑叶”、“细细的柳枝”以后的“……”是什么意思,可以为再表示什么奠定基础。这是在理解别人后在他人基础上自己有了进步,也有了在别人基础上给别人以有实效的帮助。
10月11日,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一个观课议课活动。我介绍了观课议课的思想和做法,一位老师提问:“观课议课就不表扬和批评了吗?”因为有了10月9日的经历,有了10日周院长的警醒,我说:“我的水平不够,一批评就可能会错,所以我只能首先询问,然后再一起讨论。”这样的方式多一些,我不是想着如何帮助别人,而是如何从他人那里学习,自己有收获、有进步,似乎比装成专家的感觉更好。
(刊于2007年11月7日《中国教师报》“陈大伟专栏”)
可以说,只有不把自己当专家,你才可能有进步,你才可能真正有对一线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才有更有实效的帮助和指引。不把自己当专家,这是参与观课议课的前提和基础。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原文有删改。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