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这句诗出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说的是霜降节气来临,天气渐冷,水分蒸发减少,雨水渐少,积水干涸,而冷空气使得天空更加澄澈。因此人们所说的秋高气爽,指的就是霜降时节。
一、什么是“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1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是在农历九月中旬,夜晚的温度可能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霜花。所以“霜降” 这个名字只是一种比喻,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地面水汽遇冷凝华而成。
霜降标志着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此时,天气渐寒,初霜初现,意味着冬天的脚步已经近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意味着霜降时节,天气更加寒冷,阴气开始凝结。此时,阳下入地,天气渐寒,万物收敛。
随着霜降的到来,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流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增大, 我国民间就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在南方,虽然凉意渐显,但仍有 “三秋” 大忙季节,与北方的秋收扫尾形成对比。
二、霜降的物候特征
霜降作为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有着明显的标志。俗话“霜降杀百草”,说的是霜降过后,大地一片萧索,植物渐渐的失去了生机。根据长时间的观察,我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时节天气渐寒,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越来越低,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临近。此时,人们也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如防寒保暖、早睡早起、加强锻炼等,为适应冬季的到来做好准备。
三、霜降的预示作用
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它不但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它还对未来的天气具有预测作用,所以它的起始和特征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老人说“早霜降冻死牛,晚霜降暖烘烘”,今年霜降在哪?是早是晚,有啥说法。
一、“早霜降,冻死牛;晚霜降,暖烘烘”
这一农谚是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生活和生产经验总结出来的,反映了霜降出现早晚与后续天气冷暖之间的关系。如果霜降来得早,预示着寒冷天气提前到来,冷得程度非常厉害,甚至可以 “冻死牛”;相反,如果霜降来得晚,那么之后的天气相对暖和,是 “暖烘烘” 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早霜降”和“晚霜降”?每年霜降交节的时间是固定在一定日期范围内,也就是每年公历 10 月 23 - 24 日。但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这就意味着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霜降节气对应的是太阳黄经为 210° 的时刻,由于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太阳到达这一黄经位置的时间每年会有一定的波动,所以霜降交节的具体时间会有所不同。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寒露后十五日,斗指戌,为霜降。言气肃露凝结而为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寒露节气之后的第十五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戌位(西北方),就到了霜降节气。所以霜降交节在戌时是正对的时间,而交节在此之前,称之为早霜降,在这之后则是晚霜降。
戌时是晚上7点到9点之间,今年霜降在 10 月 23 日 06 点 14 分 32 秒,农历九月二十一,按照民俗,今年应该是早霜降。根据老祖宗所说,今年的冬天应该会相对比较冷。
二、“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的意思是,如果在霜降节气到来之前就出现了霜,那么稻谷的收成将会很差,收获的稻谷就像糠一样不饱满,没有多少实在的米粒。这是因为霜降前稻谷可能还处于灌浆后期,尚未完全成熟,此时的霜(意味着低温)会影响稻谷的生长发育,导致籽粒发育不完全,瘪谷增多,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则表示,如果霜是在霜降节气之后才出现,那么稻谷就能够正常生长成熟,收获时可以装满粮仓。这是因为到了霜降节气之后,稻谷已经基本完成了生长发育过程,适当的低温(霜)有助于促进稻谷的后熟,使籽粒更加饱满,从而保证了稻谷的丰收。
冬天太冷太暖都不是好事情,因为冷冬可能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和牲畜患病,而且极端寒冷天气还会损坏基础设施。而暖冬则会打乱动植物的物候期。植物可能会提前发芽、开花,动物可能会提前结束冬眠或改变迁徙时间。如果后续遭遇突然的寒潮,提前萌发的植物新芽可能会被冻死,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使一些害虫和病菌能够安全越冬,增减春天时对农作物的危害。
大家所在的地方还有哪些关于寒露的农谚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