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区群里有一个邻居提问,为什么新能源电车总是起火?这太可怕了;过年回老家高速堵车不能开电车,因为没有充电桩;不要买电车,纯电车的电池衰减会很快,电池只有几年的寿命。
她的话听上去煞有介事,但是详细问她,她说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电车自燃的新闻,每次事故都非常惨烈,经常看到电车没电,电池衰减的消息。
我意识到,她大概陷入到信息茧房里了。
诚然她说的是事实,但是这又不是真正的事实,不到万分之一的概率被主观地无限放大,觉得是常态。
因为她对这类话题感兴趣,天然地对新能源车不信任,所以平台就会投其所好,推送这类感兴趣的新闻和话题给她。
久而久之,她就深信不疑,因为她接触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子,没有人能轻易背叛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但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被欺骗的就是眼睛和耳朵,你看到的的,大概率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我们就像是信息茧房里圈养的火鸡,在造物主的安排下,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信息茧房是什么?
信息茧房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有一本书叫做《信息乌托邦》。
大致意思就是我们在上网过程中,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独特兴趣、偏好,那么网站就会标记你这种兴趣、偏好,给你个性化推荐,你喜欢的信息就会重复出现,从而减少对其他信息接触的机会。
我们就慢慢陷入到一个由自我兴趣构建的,或者由别人构建的信息茧房之中,也是思想“被锁住了”,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或者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内容。
为什么抖音总是给你推送美女跳舞擦边视频?为什么你打开拼多多,就给你推送你想买的东西?为什么打开网易云音乐的推荐歌曲总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歌?
这都是平台依据你的偏好,给你编织出来的信息茧房,给你最佳的体验,都是为了留住你。
网上有一个梗,都2024年了,为什么台湾人还在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因为这是台湾政府给台湾民众编织出来的信息茧房,大陆人穷的印象根植在一部分台湾人观念里。
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海量资讯,很多都是经过筛选,迎合个人喜好的消息,这看似便利,却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困在“信息茧房”里。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信息茧房的危害之大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在观看某种类型的视频后,马上会被推荐更多该类型的视频;
点赞某种类型的评论后,就能经常看到相似的评论;
转发某种类型的文章后,就会经常收到这种类型的文章……
伤害一:我们接收到的消息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无法了解到许多事情的真相。
因为当我们反复接收到某个信息和想法时,就更容易相信它是真的。
当我们在网络上点击了某些涉及“是非恩怨”的八卦内容后,便会迅速收到大量关于该事情“前因后果”的推送信息。
这些内容吸引着无数人沉浸于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之中,不断地点击、转发,加入到这场群体的狂欢之中。
然而,最终却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他人为了收割流量而设下的陷阱。
伤害二:我们看到的,是被割裂的世界,原本的世界失去了原貌。
前不久,坐拥千万中老年粉丝的视频博主“秀才”被封禁,登上热搜。
我突然发现我竟然第一次听说这位“网红”,也从没刷到过他的视频,因为我不是中年大妈,不是他的受众群体。
互联网本来应该是互联互通的,但是却被分割成了“平行宇宙”,我们分散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
这和井底的蛙有什么区别,只能看到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天。
伤害三:容易让我们陷入偏见的漩涡,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樊登曾说过:“很多人看起来在思考,其实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
当一个人长期接受同样的信息和观点,并且养成了思维惯性,就容易陷入偏见的漩涡,以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掌握的才是世界的真相。
一旦遇到不同的观点,就会马上予以否定。
结果就是会让思维越来越固化,再也无法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我们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逐渐与现实世界脱节,被困在了自我的认知里,这是信息茧房最可怕的一点。
如何防止被困在信息茧房里呢?
说实话,人生处处是茧房,只能尽可能规避。
要想破茧,就要主动去关注不熟悉的领域,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去接纳不同的想法和思维,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
改变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依赖于网络,多读书,让自己的人生具有随机性。
主动去增加知识缺口,扩宽自身的认知,坐牢也坐大牢,套房肯定比单间好。
所以,要帮助自己,帮助身边的人走出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