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根源本质不改变,一切所谓的变化,不管有多强烈,那都是表面的、暂时的,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会走回原路的。
——坤鹏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卷第四章(一)

这一章亚里士多德继续讨论了差异和对立的问题。

原文:

事物之互异者,其为异可大可小,最大的差异我称之为“对反性”。

解释:

因为有差异的事物能在较大或较小程度上彼此间互相差异,这就有某个最大的性质差异,我将其称为对立。

请注意,亚里士多德这里规定了“对立”是最大的差异,他在本章中,就是围绕这个论断来逐步展开讨论的。

原文:

最大差异之为对反性可由归纳来说明。

解释:

最大性质的差异的对立性可用归纳示来说明。

原文:

事物之异于科属者难于互相接近,它们之间距离太远也无法比拟;

事物之异于品种者,其发生所开始之两极就是对成的两端,两极间的距离为差异之最大距离。

解释:

在种上有差异的事物,没有途径彼此相通,它们之间的距离太远也无法进行比较;

在属上有差异的事物,其所发生起始的两个极点就是对立性的两端,两个极点间的距离就是差异最大距离,因此,对立的距离也是最大的。

在这段话中,他将种之间的差异,排除在了可比较之外,明确地说,它们没有途径彼此相通,是不可比较的,

比如:人和马都在一个种之中,它们之间的差异当然是很大的,而且它们之间也无法比较。

但是,在属上,比如说“人”,它们之间的对立是由“生成”造成的,这种对立当然是大的,

比如:白人和黑人,其中白人与黄种人的差异尽管比较小些,它是处于白人与黑人两个极端之间的差异。

原文:

但每一级事物间差异最大的那一端,也就是成为完全的一端。

解释:

但是,每一类的事物中,差异最大的那一端,也就是成为完全的一端。

换言之,每一类事物中,最大的就是完成的。

原文:

到这里再没有超越它的事物,而不为它物所逾越者这就完全。

解释:

因为于此再无超越它的,而不能被他物所超越的就是完全。

也就是说,最大的不能被超过的,而完成的是在它之外找不到别的东西。

原文:

各级差异的系列,溯到其全异处便抵达这系列的终点(这与其它以达到目的为完全者其义相类),终极以外,更无事物;

解释:

各个类的差异的系列,追溯到完全相异的地方就是到达到这系列的终点(这点与其他到达终点成为完全的意义相似),极点之外,便无事物;

原文:

一切事物既尽包于两极之间,故以终为全,

而既称为“全”,便无所仗于它物了。

解释:

所有的事物都是囊括于这两个极点之中,因此才以终极为完全,

既然称为之为完全,也就是没有什么可为之凭借依据的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

这样,可以明白,对反性即最大差异;

解释:

由此可见,对立是最大的、完成的差异,这已经很清楚了;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将“完成的差异”看作“最大的差异”,这是有问题的,

因为“完成的差异”就是差异已经实现,已经变成了现实的差异,

诚然,这样的差异不会是再有变动的了,

也就是它不会再有在它之外的什么东西,

这一切论断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完成的差异”却不一定是“最大的差异”,

因为“完成的”也可能是最小的差异或不是最大的差异,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不能成立的。

也可能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的真正意思是:

“完善的差异”就是“最大的差异”,就是“对立”,

这种解释看来也可能是一种能够解释他的意思的。

原文:

所称为“相对”的数义,其分别就在这些相对所达到那完全差异的不同距离,

不同程度的对差就成为相应的各式“对成”。

解释:

称为“对立”的几层含义,这分别就是在于这些对立所能达到那完全差异的不同距离,

不同程度的对立差异就是相应的各类型的“相对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