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某市商务、市场监督、生态环境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对辖区内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开展现场调研。目前该市有4家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年回收拆解能力合计7.5万辆,但2023年这4家企业实际拆解仅1.6万辆。因竞争激烈、盈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等原因,两家因连年亏损的企业萌生退出的想法。与此同时,当地还有两家企业正在申请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认定,待通过后,该市报废机动车年回收拆解能力将增加到11.5万辆。

行业内企业想退出、行业外企业想进入,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正面临着“围城”之困。2019年6月起实行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不再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实行特种行业管理和总量控制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取消了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进行数量控制的要求,仅保留了企业资质许可制度。这就意味着企业只要满足资质认定条件,就可以向商务部门申请资质认定。一时之间,多家企业一哄而上,希望分一杯羹。

以江苏省为例,《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出台后,该省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由16家激增至近50家,仍有不少企业准备提交资质认定申请或准备投资建设。企业数量的激增导致产能严重过剩,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问题凸显。2022年江苏省回收拆解报废机动车17.5万辆,仅为年拆解能力的10%左右。江苏省商务厅2023年7月发布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产能过剩预警,提醒拟投资的企业和个人,认真研究行业发展现状,做好行业发展论证,统筹考虑机动车保有量、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等因素,注重防范风险,谨慎投资。然而,预警并未打消拟投资者的积极性,希望入局者仍然有很多。

一段时间以来,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数量不足限制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盈利能力,“吃不饱”导致的“没赚头”成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随着“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公众主动淘汰报废老旧机动车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今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出台后,各地机动车报废回收数量显著增长。1—7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350.9万辆,同比增长37.4%。不少常年亏损的拆解企业逐步盈利。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报废机动车大体有四个流向:一是进入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约占总数的35%;二是流转到边远地区继续使用,约占总数的15%;三是社会沉寂、僵尸车及自用等,约占总数的10%;四是进入非法拆解点,约占总数的40%。由此可见,助力车主树立正确的报废拆解理念迫在眉睫。各地应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联合商务、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严查非法拆解等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拆解企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回收价格、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提高车主主动正规报废拆解的积极性。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些回收拆解企业因经营不规范,存在严重的环境隐患。笔者认为,各地应注重提升回收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水平,确保企业在存储场地、设备设施、拆解流程等方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同时,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格处理,从而倒逼行业健康发展。

编辑:刘秀凤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