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换了上班的地方,下班会经过一个夜市,远远就能闻到爆烤鱿鱼、烤串和烤冷面。千篇一律的香料粉味儿,让我有点反感,一直没走进去。上周五下班,没啥事儿,绕进去逛了一圈,才发现无数香料粉味之下,竟然藏着一家“法式牛排”。蓝底红字,证件照似的,规规矩矩。
西餐厅里才会出现的字眼,怎么出现在我大东北的街头夜市?
摊位虽说只有两米,牛排赫然被分成西冷和菲利。19块钱一块,30块钱两块。我是个“土包子”,西餐厅里动辄98、158、188块钱的牛排,人生中只吃过两三次,说不上门道,只知道是高级东西。它能出现在路边摊,价格还是我都不觉得肉疼的存在,的确有点让人好奇。
老板围着干净围裙,和其他的夜市摊主比起来,相当矜持,压根就没主动招呼吆喝。直到我问出“这两种牛排啥区别?” 老板才开口说了第一句话,“西冷的,嫩一些,菲利带着筋。看你喜欢吃什么。”
看我并没有接茬儿,老板用那口略带京腔的口音说,“放心,我以前可是在北京朝阳的一家西餐厅干厨师的!” 说罢拿起手边的油瓶,往铁板上潇洒一泼,又抓起红酒瓶,呲了点红酒。火焰蹭地就上来了,我和身边几个好奇的食客都不约而同地瞪大了眼睛。
大东北夜市里,哪见过这奇葩玩意儿!“那来一个这个菲力吧”,我说。
只见老板不慌不忙,不锈钢夹子夹起一块牛排,半空停顿了几秒,打量一番,才满意地扔到已经加温的铁板上。巴掌大的牛排应景地发出了“嘶啦”声。老板晃了晃手里的夹子得意地说:“这是好东西,我从西餐厅里带出来的唯一一个现在还在用的厨具。日本买的,好几百块钱呢,真舍不得扔。”
只可惜老板的厨具早已不是西餐厅里刀铲,而是夜市上普通的铁板。他左手握着平铲,压得牛肉吱吱响。右手迅速地抓起一把三角铲,这把三角铲很锋利,老板直接用它把牛排切成条。
这两样都是夜市路边摊最常见的,老板用的得心应手。几乎立刻,他又在牛排上倒上红酒,他说这是为了增香。伴随红酒在铁板上腾起的白雾,老板麻利地把牛排翻了面,最后铲进一次性纸碗,递到食客面前。脸上的笑容,神似我过去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大城市西餐厅里主厨们的礼貌和殷勤。
“我以前有英文名字的,叫刘易斯。” 见我选择在他边上吃,老板也跟我唠起了嗑。我不太习惯洋名字,决定喊他老刘。老刘在北京工作那家西餐厅规模不小。除了行政总厨,还有他和另外十二三个厨师。后来发生什么老刘也不太清楚,只记得那天,刚到餐厅,惯常出入的后门紧闭,身为店面经理的老刘老婆小跑过来:“不得了了,老板赌博,把西餐厅赔出去了!”
陆续有其他食客跟他下单,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老刘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失业了。他一开始没慌,本想着多年主厨的头衔和经验,在北京再找个的厨师工作不难。哪想到刚走进西城的另一家西餐厅,店面经理就认出了他,对方揶揄暗讽了两句后,他突然认识到自己已经拉不下脸面,在低层忍气吞声再拼搏。正巧老刘的老婆怀孕了,一开始还梗着脖子不想离京的老刘,一咬牙,一跺脚,跟着老婆回到了这片黑土地养胎。
老婆娘家上上下下都知道老刘是做厨师的,非让他颠勺子炒菜做点营生。这可把老刘弄得挺尴尬,“我这是西厨,要不煎个牛排做个沙拉?” 听完这句话,老婆娘家人面面相觑。那还是2010年,在东北,牛排这东西大部分人都只听过,没见过,更没吃过。
老刘找了家当地有名气的餐厅面试,老板只吃了一口,立即拍板要老刘来上班,开出了一个月四千工资。老刘一听就愣了,这点工资比失业还让他感觉丢人。直到面试到第三家,老板开出了他认为的业内最高价,一个月八千,还一半好心一半显摆,“你到别处压根找不到这样的工资!”老刘也虎了,“你这个工资,让行业里知道了,我半辈子就白干了!”。
几回遭遇下来,老刘陷入深深 地自我怀疑。娘家老舅看出了他的心思,建议不如在夜市摆个摊,赚得差不多还更自由,比在家里憋着强。“对,我就是为了散散心。我在北京丰台,还有房子呢!”老刘终于找到了台阶。开始了夜市摆摊的第一步。
2013年的夏天,习惯了西餐厅里增光瓦亮的不锈钢操作台的老刘,连锅带铲地把厨具放在家里,硬着头皮兑了一个小推车,“以前是干烤鱿鱼的。前摊主除了车,连同煤气罐和两个铲子,一起留给了我。”
“这块肉有点丑,但是比其他的大一些。你看可以吗?” 他开始向另一个食客介绍肉。
来逛夜市的人大多对牛排这类的西餐没什么认知,这也是老刘的另一个坎儿。一个是会下意识的问客人要几分熟,几次后发现客人里没有知道要怎么回的,就主动收口了。另一个是肉,在北京厨师不负责进货,牛肉都有专门的供应商,但到东北一切得自己来。东北的批发市场鱼龙混杂,很多合成牛排价格低到“可怕”,老刘坚持品质要不起好的,但一定要原切肉,“不然对不起自己当那么多年西餐厨师。”
夜市的人流量很大,看到西餐厅里才能吃到的法式牛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怀疑。“路边摊牛排怎么能吃?”“真的是19块钱一块牛排?”进军夜市的头半年,老刘的摊子面对的都是这种质疑,差点黄掉。不是卖不出去,而是心态有点受不了。
“你这牛排太贵了!”有顾客甚至直接表态,“你看别人的,才八九块钱。”“那能一样吗!”老刘急了,累积了一段时间的情绪一瞬间爆发,差点要出去跟人“讲理”。
还是周围的夜市摊主看到眼瞅着要吵起来,急忙站出打了圆场,“他家的肉好,价格肯定要贵一些。”老客人转身又劝老刘,“你这臭脾气,可真要接接地气了!别以为你是开大餐厅的,你现在就是个小档口!”
老刘告诉我,“那时还是做餐厅的心态,觉得你要是怀疑我,那就别来吃。你不来,别人也会来。” 如今,老刘被磨 得 已经云淡风轻了,面对好奇和提问,语气诚恳且耐心。“和西餐厅在肉的等级上的确有差别,但咱用的也是一等肉,就是最基础的原切肉。西餐厅选的一般是特级的,或者有产地讲究的,但换咱普通人其实都吃不大出来。”
老刘和我唠,手上却没停,按客人的要求撒着调料。“你确定要白胡椒啊?要不要先闻闻。一些人不喜欢这个味道。”说完,把装着白胡椒的不锈钢调料瓶递过来。
原来不久前,有顾客没吃两口,就回来退货,“你这个牛肉怎么有点臭臭的?”“不能啊!牛肉都是上午新锤出来的。”老刘接过顾客手里的纸碗,凑近一闻,恍然大悟,又把旁边的白胡椒粉递过去,“是不是这个味道?”太多的人不知道白胡椒粉,以为跟黑胡椒一样,吃了以后才发现接受不了。以前老刘会因为客人吃不出好坏,暗自埋怨对方水平不行,如今他会引导客人。
“2013年时,一块牛排12块钱,现在19块。物价涨了,但一份牛排只赚五块钱左右的利润没变。扣掉人工、电费和摊位费,刚好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晃十二年,早已淡忘西餐厅的老刘把夜市当成了每天卖出两百份牛排的事业。
“知道北京市里为啥没有夜市吗?因为那里的人认为,东西只有越吃越贵才是成功。他们眼里只有终点。” 但到底什么才是成功?过去老刘以为,就是吃得起他们那种西餐厅。毕竟西餐厅的价格够贵,在用钱说话的年代,这个贵 ,为“成功”划出了一条看不见的标尺。
“等你真站在夜市的档口前,你就知道成功这个事,跟赚得多少没关系,就是你活得明不明白。”开牛排夜市档口几年,老刘遇见过不少和自己一样,昔日辉煌过,如今却落到尘埃里的人。
一位以前开公司的大哥,常去西餐厅谈生意。牛排是最常点的,跟面包和水一样,是用餐必需。公司破产后,大哥回东北开网约车。路过夜市,看到“法式牛排”就来了,直接要了个全熟的西冷,搭配黑胡椒酱料。
全熟牛排是很考验功力的。全熟以后,牛肉会变硬,口感自然变差。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做得好,说明厨师是相当有实力的。过了十几分钟,大哥回来了,“西冷,三分熟。”这是遇到懂行的人了。老刘夹起一块牛排,给大哥确认后,不到三分钟,粉嫩的牛排就出了餐。这次大哥没走,站在摊位旁,边吃边跟老刘唠嗑,“跟在西餐厅里吃的没差!”
做地摊牛排十二年,老刘不是没想过自己在东北开一家西餐牛排 店。“以前是开不起,因为装修就要花几百万,翻台率又低。现在是不想开,因为本身去西餐厅吃仪式感的人越来越少了,老百姓更喜欢实实在在的。”
“大家总觉得做久了就应该开店。因为大家觉得只有开了店才是成功。”老刘一边熟练地煎着牛排一边伸手举起了茶杯,抿了一口,但是做餐厅是有代价的,比如每到春节就会特别忙,请不了假,是不能回家的。
现在干夜市,很自由,春节也能回家陪父母的。“其实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把日子过好,不坑蒙拐骗,就是成功。” 老刘对夜市的小档口透着满意。“何必为了大家口中的成功,去把自己折腾成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
老刘的法式牛排也被夜市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客人想在牛排里加芝麻、孜然,甚至还有辣椒粉。“这是把牛排当成烤串了!” 换做在西餐厅,老刘断然不肯的。牛排就该有牛排的矜持。如今老刘不挣扎,只要客人爱吃,芝麻、孜然、辣椒粉,统统安排上。
食物本来就给人吃的,硬生生被划分出高低贵贱。“下凡”的大厨也会被夜市改变。“那我也要放点芝麻和孜然。” 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
这夜市版牛 排,还怪香的嘞。
本期作者|吴楠
编辑|斯小乐、梅姗姗 视觉/创意|BOEN
摄影| 吴楠、小红书@佐佐木思、@伍拾圆里美、@纸田同学、@周柏仝turbo、@KevinCh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