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五年”系列观察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晨起吃好早饭,82岁的周玉清准时来到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工作人员热情迎上前,等老人落座后,即给她量血压。

“高压120,低压53,正常。阿姨,您今天可以在跑步机上慢跑10分钟,再到全身协调训练机上练10分钟,最后到座式律劲平台做15分钟的放松。”周玉清照着工作人员开出的训练单,开始了一上午的锻炼。跑步机、按摩椅、等速上推下拉训练机、等速腿部前踢与勾脚训练机、座式律劲平台……几十平方米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适老化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动起来”。

两年前,周玉清因老伴过世,从市区搬到临汾路380弄社区和女儿同住。“当时摔一跤骨折了,加上长年的高血压、糖尿病,走路要人扶,多走几步就气喘。”正好赶上这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落成,对街道居民免费开放,她成为了第一批会员。

8个月的运动训练下来,周玉清不仅气色变好了,人也精神起来,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长者食堂,集纳了“一网通办”自助机、公用事业费一体缴费机、一分钟诊室、共享打印机等便民设施的“数字小屋”……在周玉清眼里,380弄就是“完整社区”的样板,不出小区,养老需求基本都能满足。2023年12月,临汾路380弄社区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完整社区建设案例集(第一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临汾路380弄社区内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黄晓慧摄

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临汾路380弄社区,由星城花苑小区、阳曲路391弄、星林苑、鹏程宝都4个自然小区组成,常住人口4771人,其中10%是纯老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达46%。过去的380弄,甚至称不上小区,零散的几栋楼,房屋渗水、路面积水、黄土见天、车辆乱停……老公房的“通病”,380弄一样不少。

真正的改变始于2016年起的“美丽家园”建设。这项先在临汾路380弄等老旧小区试点、后在全市开展的惠民工程,通过消除安全隐患、增加房屋功能、改善居住环境等多方面的改造,提升老旧小区里老百姓的居住品质。

“静安区建管委每年都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各小区进行体检评估,就像上医院看病一样,查短板、找原因、出方案。”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永波将380弄的改造比作“燕子垒窝”,“一边向外联拓,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共享;另一边向内挖潜,盘摸家底、盘活存量资源,整合利用。”

李永波口中的“外联”,说的是“美丽家园”建设启动后,一墙之隔的临汾路380弄与阳曲路391弄两个小区,通过拆墙改造合并,拓宽了公共空间,提升了整体居住环境。他认为,一个街道管辖着多个社区,对单个社区的资源投入毕竟有限,需要充分调动居民的力量,引进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社区的发展和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汾路380弄1号楼由垃圾箱房改造成的“数字小屋”。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供图

临汾路380弄1号楼一层,原本有一处15平方米的垃圾箱房,过去各住户的垃圾从各楼层顺着通道滑至垃圾箱房。实施垃圾分类后,不再这样处理垃圾,垃圾厢房也闲置下来。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老年居民不会在手机上缴水电煤气费,代缴的邮局离家又远。”临汾路380弄居委会主任征伟径说,向内挖潜就要大家一起动脑筋,居委会牵头与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征询他们的意见后,于2021年将这处垃圾厢房改造为“数字小屋”。“数字小屋”陆续进驻的售米机、一分钟诊所,都是在居民的建议下引进的,由企业主体负责运营。

拆围墙、扮靓社区环境、建设为老服务中心……在临汾路380弄每个惠民事项落地过程中,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组织化起到关键作用。多年来,临汾路街道以党的建设贯穿、引领、保障基层社区治理,为小区治理注入“红色细胞”,把党组织建在楼组上,成立楼组网格党支部,培养一些党员楼组长担任网格楼组党支部书记,调处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社区治理遇到的各种难题。

“美丽家园”改造之初,阳曲路391弄居民姚月财是坚决反对拆围墙的。“我们391弄原本拥有安安静静的院落,围墙一拆,我们门口就成了人来人往的‘公共过道’了。”原来,姚月财所住的15号楼靠近墙根,围墙拆了,那一小块楼内居民“独享”的空间就变成两个小区之间的出入口,对此,15号楼居民都很不情愿。

“居民是完整社区的一分子,他们与社区的联系,不再只是过去习惯了的‘干部服务群众’。居民和居委之间长期以来养成的信任关系,让我们基层干部为老百姓办事有底气,遇到矛盾了,摆事实、讲道理、商量着办。”临汾路38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俞烨说,居委会启动了协商机制,由各个楼组网格党支部书记牵头征询居民意见,动员左邻右舍劝说持反对意见的居民。

几番劝说协商后,两个小区居民楼组全部签字同意,“拆墙”才动工。这堵墙被拆除后,小区铺了柏油路,种上了植被花草,原来乱停堵路的电动车被归置停放到地下室,整个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街道趁热打铁,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开设日间照料中心,却一时间谣言四起——“这种养老院一有老人过世,殡葬车就会开到门口来”“养老院的大门正对着15号楼,晦气得很”……一些居民再次反对。

认真对待这些居民的意见,居委会组织他们去参观已经落成的日间照料中心,渐渐打消了他们的疑虑。等到小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运营起来后,谣言也不攻自破,一些家里无人照护的老人还获得了就近照护的便利。

看到小区大变样,姚月财也想通了:“其实不光是自己住的房子、所在楼组,整个社区都是我们的家。一跨入小区的门,等于是进了自己的家,要舒服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汾路380弄社区由居民们改造的楼梯公共空间。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供图

2020年起,临汾路380弄陆续推进加装电梯工程,各楼组纷纷成立由三名住户代表组成的加梯自管小组,姚月财自告奋勇担任15号楼的小组长。然而,由于楼房错层的结构,电梯廊道无法直通家门,走出电梯后,还要再走半层楼梯才能到家。一些居民犹豫了,比如住在5楼的居民徐正梁就很反对。此时,徐正梁的老伴刚刚过世,老伴7年开了4次刀,花了几十万元,家底都掏空了,还欠了一些外债,5万元的电梯加装费用对他而言就是一笔巨款。“反正我爬了20年楼梯,也爬习惯了,每天也就下一次楼。”徐正梁说。

了解到徐正梁的家庭状况后,姚月财带领加梯自管小组成员,主动上门关心慰问,做他的思想工作,同时发动楼组里的爱心居民为徐家募捐。终于,在居委会和加梯自管小组的努力下,徐正梁签字同意。加梯工程持续了半年,姚月财几乎天天都在工地盯着,工人批荡是否到位、铺的瓷砖有无空鼓,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等电梯落成后,加梯自管小组自掏腰包买了窗花、地垫等进行装扮,还拉了每年1800元的电梯间广告赞助费,解决了电梯公共电费问题。

后来,姚月财成为380弄的加梯“顾问”,帮助其他楼组征询居民意见、协商签字,跟电梯公司谈价钱、定工期。被问到为何愿意做社区事务的积极分子,姚月财笑着说:“我今年68岁,只能算个小老人,还能够发挥余热,为邻居们做点事情。”

居委干部们都说,380弄小区虽老,但要有活力,不能变成大型养老院,要激发老人们的活力,让他们从家里走出来,参与完整社区建设,把社区从单一的服务、管理,转化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