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近期股市出现的大幅震荡,多种分析视角都关注到了其与中国经济基本盘的深度关联。本号前几日发布了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的文章,他认为股市是经济复苏的一个局部战役,只有让股市资金流入市场,才能刺激需求,增加企业的利润,最终实现经济的修复。今日的文章则提供了另一种观点:放任股市的“非理性”上涨,将带来股市的走势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进一步脱节,反而诱发衰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怎样看待这场股市巨震?

✪ 静安

国庆节前夕,A股以一种近乎失控的方式,迅速进化成一头“疯牛”。这波“疯牛”行情的出现,无疑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市场情绪的过度乐观和投机行为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者在乐观预期的驱动下,纷纷涌入股市,推动了股价的“非理性”上涨。这种投机行为使得股市失去了其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转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资本游戏。

其次,实体经济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上市企业的盈利情况和地方债务问题依然严峻。这使得股市的繁荣缺乏坚实的基础。实体经济与股市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泡沫化程度。

此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在特定情境下对这波“疯牛”行情产生了复杂影响。尽管全球资本市场的联动性日益紧密,但近期外部市场的动荡,如美元降息、俄乌冲突的持续以及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局势,实际上促使了部分国际资金寻求避风港,进而回流至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股市作为一个相对较大的、具有潜力的市场,吸引了这些回流资金的关注,为股市的非理性上涨提供了额外的动力。然而,这种资金流动带来的繁荣同样伴随着风险,因为它可能加剧市场的波动性,并使股市的走势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进一步脱节。

这波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家建设长期稳健、慢牛市场的初衷。国家发改委主管的央媒中宏网曾在10月5日刊登了一篇文章《防范股市爆发式行情后潜在风险,推动股市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其中提到股市过快上涨有可能带来大起大落的风险,要避免“疯牛病”发生。紧接着,证监会也在10月6日对两位超级牛散开出了罕见的顶格罚单,进一步彰显了监管层对股市异常波动的关注与警惕。

监管层之所以如此谨慎地在维护市场稳定和保障市场活力之间寻找着平衡点,是因为,非理性和过度的金融化会积累市场风险,演绎经济衰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就深刻探讨了这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系列复杂变化。一方面,最富有的人群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工人阶级的影响力却在减弱,这种不平等加剧了所谓的“虚假资本主义”现象。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难题,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上台后采取了严厉措施抑制通胀,导致利率飙升。此举虽成功降低了通胀率,但经济衰退随之而来。在这场衰退中,工人阶层遭受重创,而那些依赖金融收益的阶层(即食利者),却通过投资等手段在逆境中获得了收益。

在政治领域,这一时期的转变同样显著。凯恩斯主义政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转变不仅在美国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通过美国的全球经济核心地位,波及到了全球范围。

随着利率的提升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那些通过金融活动获取收益的人或群体,即所谓的“食利者”,重新获得了权势。他们利用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机会,通过投资、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得了巨额的收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可以说,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各种经济力量在其中博弈,最终影响了社会的走向。

首先,这场博弈深刻影响了企业投资行为,使得企业更倾向于金融投资和并购,而减少了生产性投资。这种转变不仅导致了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脱节,还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其次,这场博弈使公司治理理念发生了极大转变。20世纪80至90年代,公司治理理念从注重长期增长转向股东利润最大化,大公司开始重组,剥离低利润业务,减少就业,并加大国际分包。这一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但却损害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员工的利益。同时,这也为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此外,这场博弈加大了金融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症结。随着生产流程的全球重新部署和资本、贸易流动的自由化,大量劳动力涌入全球市场,对富裕国家工资造成下行压力,同时为资本增殖提供了新机会。然而,这种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和重新配置也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塞德里克·迪朗在《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这本书中指出,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的长波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转型,为资本主义的再生创造了条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金融危机和资源浪费。

书中强调,金融化的最大特点是积累了对尚未产生的价值的汲取权,因此将会加剧去工业化与社会两极分化,最终导致社会衰落。这也正是我国强调脱虚向实,颁发“退金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的根本原因。

看清了这个大趋势,也就不难理解国家的政策态度和力度了,即全面、客观地分析金融资本的作用机制,既要利用其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基于上述种种,在面对股市的波动和市场的喧嚣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深入研究市场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关注股市本身的波动,更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唯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9

ISBN:97873003303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秋天的迹象

第一章 超越贪婪

  • 丑闻的气息

  • “灵活”的道德风险

  • 自我陶醉

  • 衍生产品工厂:在经济理论的表演性与政治意识形态工作之间

第二章 金融的不稳定性

  • 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

  • 公共干预的悖论

  • 当代金融超级循环

  • 明斯基的工具性运用

第三章 虚拟资本:概念的谱系

  •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虚拟资本是一种幻觉和资源转移

  • 马克思的方法:预期资本增值形式的矛盾性

第四章 虚拟资本在当代的崛起

  • 虚拟资本的基础形式

  • 虚拟资本的复杂形式

第五章 金融化积累

  • 金融部门的权重

  • 非金融企业收入的金融化

第六章 金融利润从何而来?

  • 利润的异质来源

  • 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中扣减的股息

  • 资本收益

  • 金融机构利润

  • 金融利润的社会政治内容

第七章 金融为资本的蜕变服务

  • 走向认知资本主义?

  • 金融资本在长波改变方向时的作用

第八章 无须积累的利润之谜

  • 食利者卷土重来

  • 厌恶投资

  • 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收入

  • 金融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症结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