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翻印和《大正藏》刊宋本(后秦)释僧肇选《注维摩诘经》卷第一至十(合一册)

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14册。《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

日本翻刻宋本(后秦)释僧肇选《注维摩诘经》收录宋淳化四年(993年)张齐贤《新雕维摩经后序》附有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重较签署官职结衔

推诚保德翊戴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食实封肆伯户张齐贤述。

壬午岁冬首,余自右补阙直史馆江南转运使诏还,聚族乘舟顺流而下。时十月九日,泊于湖口之侧。将夕,有一人年可五十许,衣服状貌类于渔者,拜于岸次,自陈累世水居,(南中有居牌筏舟船之上,号名水居。)预知风水,袖中出水行图子以献,且言十四日当有大风事备录异记。又数日,昼梦一人,衣皁衣,水中出其半身,自称江饶,要维摩经十卷,觉而异之。十四日,果於荻港之上遇大风暴起,船将覆没者数四,仅而获全。即先言风水之日,梦中称曰江饶,举家脱鱼腹之葬,不亦幸乎。届于京师,遍令求访维摩经十卷者,咸曰无之。不数月,余於所亲处覩一经函,发而视之,即维摩经一部十卷。懿夫金文玉偈之殊胜,海藏龙宫之守护,功德之力,其昭昭乎!其昭昭乎!愚冥之徒,不能起信,深可悲矣!因择工人,俾之雕刻,志愿散施,贵广传布,用标灵异,直纪岁时。

圣宋淳化四年(993年)八月十五日道德里序

东京左街万岁西院讲《维摩经》沙门守贤重勘。

宣德郎、守大理评事、权大理寺丞公事张致用,翰林待诏、承奉郎、守少府监丞、御书院祗候、赐绯鱼袋张用和,承奉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武骑尉、赐绯鱼袋赵安仁等书。

皇祐三年(1051年)月日,推诚保顺同德崇仁守正翊戴功臣、武宁军节度、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行徐州大都督府长史、判河阳军州事兼管内河堤劝农使、马步军都部署、提举郑滑等州巡检兵甲公事、上柱国、郑国公、食邑一万三千七百、食实封肆阡玖佰户夏竦重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贞享三年(1686年,大清康熙二十五年)洛阳永田长兵卫(京都文昌堂永田调兵卫)、中野吉右卫门刊本 后秦 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十卷

夏竦病逝前官职签署结衔(系衔)终于发现完整版结衔,可以补阙北宋王珪撰《夏文庄公竦神道碑》题名,可恢复夏竦神道碑碑额题名全称,夏竦官职签署结衔来源佛教经典文献宋代刻本《注维摩诘经》,夏竦皇祐三年(1051年)病逝当年重较《注维摩诘经》。

王珪《夏文庄公竦神道碑》题名参考补阙

宋故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赠太师中书令郑国文庄夏公竦神道碑(墓志铭)

宋故推诚保顺同德崇仁守正翊戴功臣、武宁军节度、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行徐州大都督府长史、判河阳军州事兼管内河堤劝农使、马步军都部署、提举郑滑等州巡检兵甲公事、上柱国、郑国公、食邑一万三千七百(户)、食实封肆阡玖佰户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庄夏公竦神道碑

夏竦其他时期撰序官职结衔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鍼灸图经》为翰林医官王惟一(987-1067年)于宋仁宗天圣四年 (1026年) 奉旨编修,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出版。刊行同时,又雕刻文在两大石碑上供人拓印。夏竦夏竦奉旨撰序。

天圣四年(1026年),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景灵宫判官、起复朝奉大夫、尚书左司郎中、知制诰、判集贤院、权尚书都省、柱国、泗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夏竦奉圣旨撰。

庆历四年(1044年)夏竦进《新集古文四声韵》

《玉海》:庆历《古文韵》,庆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知亳州夏竦上《新集古文四声韵》五卷,(古文所出书,传自汗简至凤栖记)。皇祐四年二月甲申,宗子右屯卫大将军克继广夏竦《古文韵》六卷,诏奖其向学,藏中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历四年(1044年)二月二十四日,推诚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吏部尚书、知亳州军州事、管内河堤劝农使、兼管句本州驻泊军马公事、开治沟洫河道事、上柱国、九江郡开国公、食邑捌阡肆百户、食实封贰阡陆伯户臣夏竦谨序进。

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重较《注维摩诘经》署名可以增补王珪嘉祐八年1063年之后撰《夏文庄公竦神道碑》碑额题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祐三年秋,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判河阳、郑国公以疾请归于京师。天子方忧思公,饬太医驰视,又以肩舆往迓之,而公疾寖剧矣。既就第,未几以薨闻。乘舆亟临其丧,视公形容槁瘁,嗟悼者久之。赠太师、中书令,谥曰文庄,辍视朝二日。五年七月辛酉,葬公于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之原。既葬,有诏史臣珪论次公之世系与夫行事,以刻其墓碑。

参考译文:皇祐三年秋季,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判河阳的郑国公夏竦因病请求回到京城。天子正为公的病情担忧,命令太医迅速前往探视,并且派遣轿子去迎接他。但是郑国公的病情逐渐加重,回到府邸不久便去世了。皇帝(宋仁宗)得知消息后,立刻亲临其丧礼,看到郑国公夏竦形容枯槁,哀悼了很久。追赠郑国公为太师、中书令,谥号为文庄,并辍朝两天。五年七月辛酉日,将郑国公夏竦安葬在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之原。安葬之后,有诏令史官珪(王珪)撰写论述郑国公的世系和事迹,以刻在墓碑上。

复以为枢密使,进爵英国公。仁宗亲作飞白文行忠信字及乘险字以赐之,且言:为时谤伤者甚众,而朕独知卿也。

《长编》: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枢密使、工部尚书韩琦依前官平章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田况为枢密使。

《长编》: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辛未晦,上暴崩於福宁殿。夏四月壬申朔,英宗即皇帝位,见百官於东楹。百官再拜,复位哭,乃出。八月庚辰,王珪议上大行皇帝谥曰神文圣武明孝,庙号仁宗。

自公之显,曾祖而下,皆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封晋、齐、魏三国公。曾祖妣陈氏,封周国太夫人;祖妣黄氏,燕国太夫人;妣盛氏,越国太夫人。

参考译文:郑国公夏竦的显赫,其曾祖昱、祖奂、考赠崇仪使承皓都被追赠为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并且被封为晋、齐、魏三国的公爵。曾祖母陈氏被封为周国太夫人,祖母黄氏被封为燕国太夫人,母亲盛氏被封为越国太夫人。

楼宇烈《佛教十三经注疏序》(节选)

中国佛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与普度众生的济世情怀,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与社会价值。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籍浩瀚,要了解与研究佛教文化,如何选取第一手资料是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历史上曾有过多种佛教十三经选本,为人们研习佛经提供了很大便利。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是以佛经注疏的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佛经注疏在中国佛教的传承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对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有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了解各个宗派据以立宗的佛教经典文本十分重要,而了解和研究中国高僧特别是那些创宗立派、开山祖师们的经文注疏更有必要。此前的“佛教十三经”选本,往往只是经文的汇编,而对中国高僧们注疏资料的系统整理工作还很缺乏。为此,本丛书选取对中国佛教及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及其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注疏,较之前人的工作,更能兼顾这些典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实际影响,同时也能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佛教各个宗派注释经典、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丛书具体收录情况如下:

后秦僧肇等撰《注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又称为《净名经》,玄奘译为《说无垢称经》,是最受欢迎、影响最为深远、流传最为广泛的佛经之一。这部经典主要阐发佛法不离世间法,心净则佛土净,不离俗染而得圣智,践行空有不二的菩萨行等大乘佛教思想。鸠摩罗什译出《维摩诘所说经》后,曾亲自为此经作注。鸠摩罗什不仅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佛经翻译家,也是久负盛名的佛教义学大师。协助罗什译事的著名高僧僧肇、道生僧钗和道融等人也曾分别为此经作注。这些注解的单行本早已失传。现存《注维摩诘经》十卷,署名僧肇述(或选),实际上是糅合罗什、僧肇、道生三家的注解而成。僧肇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义学高僧,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先驱者,人称“解空第一”,其不朽之作《肇论》,对于中国佛学思想及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广泛与深远的影响。这部汇集了诸位义学大师真知灼见的注疏,确能透发经义,阐发微旨,弥足珍贵。

于德隆点校(后秦)僧肇等撰《注维摩诘经》(2016年线装书局出版)前言(节选,遗憾的是于德隆点校时并未收录夏竦官职结衔)

罗什师徒《维摩诘经》注疏版本在后世经历了诸多演变。有原始单注本和后世汇集本,又可以分为唐本、宋本与明清删节本。

宋本现在通行的《注维摩诘经》十卷,如日本《大正藏》本(底本为日本宽永十八年【1641年】刊本)、《卍续藏》本(底本题为广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据民国年间刊本的影印本,它们有一个共同标志,就是书末都载有朱淳化四年(993)张齐贤的《新雕维摩经后序》,因此都以该宋刻本为祖本。由于淳化四年张齐贤本为重刻本,原本的年代已不可考,姑且称该本及其复刻本为宋本。该本与唐本实质上差异不大,是唐本的整理本。

相对于明清删节本,该本是完整本。通过与敦煌文献中的僧肇《维摩经注解》残卷、《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及唐本校勘,可以认为该本收录了鸠摩罗什、僧肇、竺道生三家的全部注释,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明清删节本明清间流行的《注维摩诘经》,是大幅度删减了的简本。现在所见最早的是明嘉靖年间重刊《维摩诘所说经注》六卷(国家图书馆藏),载有方九叙《维摩诘所说经后序》,之后的戚继光重刻本六卷(有方序),《永乐北藏》本十卷、《嘉兴藏》本十卷、清《龙藏》本八卷、清光绪十三年(1887)金陵刻经处本八卷和以《永乐北藏》本为底本的《中华大藏经》本(以上均无方序),这些版本文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分卷上略有差异,属于一个系统,从版本上看,是宋本(或其祖本)的删减本。据金陵刻经处本后记,此本连圈共计八万五千余字,与《大正藏》本等宋本的十三万多字相比,删减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