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元素的诞生与演变是一场宏伟的宇宙炼金术。当一颗巨大的恒星走向生命的尽头,中子俘获过程便成为孕育铁之后元素的神秘温床;亦或是在两颗中子星的合并过程中,也能催生出大量这类超重元素。

地球,这颗蓝绿色的星球,汇聚了从氢到铀的自然元素奇观,而铀则是大自然中发现的最重的元素。超越铀的界域,我们步入超铀元素的领域,那里,只有微量的元素天然存在,其它大部分均为人为创造,并且,它们的半衰期往往短暂得令人惊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你对天文学略知一二,便会明白恒星乃是大自然的元素熔炉,它能将宇宙间的氢元素通过核聚变催化为种种不同的元素。

例如,在恒星的内部,氢元素融合成氦,释放出庞大的能量;之后,氦元素也发生融合,孕育出碳和氧;而碳的融合,又会产生氖、钠、镁以及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恒星的内部,聚变到了铁便戛然而止,例如硅融合成铁-56,铁-56无法进一步融合。那么,那些位于铁之后的元素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我们所知,氢弹由氢同位素融合而成,原子弹则由铀或钚裂变产生,两者均释放了大量的能量,这与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合能指的是将原子核中的核子(质子和中子)彻底分离所需的能量;但我们更关心的是,结合能与核子数量的比值,即比结合能。比结合能越高,表明原子核越稳固。铁-56拥有所有原子中最高的比结合能,因此,它成为了最稳固的原子。而那些超越铁的元素被称作超重元素,难怪人们称颂“老铁”,这背后也有科学的奥秘。

有了以上的理论铺垫,让我们再审视宇宙中元素的诞生之谜。所有恒星在诞生之初,都会开始氢元素的聚变,氕核首先融合成氘核,通过一系列的聚变反应,最终生成的主要是氦-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对于质量较小的恒星,如不超过0.8个太阳质量的红矮星,其聚变过程仅能到达氦阶段,因为其内部温度不足以点燃氦的聚变。

(2)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在氢耗尽之后,引力作用会暂时压倒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导致恒星外层收缩,使得核心部分温度急剧上升,点燃氦聚变。氦的融合迅速且剧烈,释放出巨大能量,将恒星外层的大气吹散,形成氦闪,正如《流浪地球》所描述的那样。

(3)在太阳的演化末期,聚变仅能到达碳和氧元素,而比太阳质量更大的恒星,则可将聚变进行到硅。

(4)至于质量庞大的恒星(例如约10倍太阳质量),它们能持续聚变至铁元素,而后聚变过程便告一段落,因为铁拥有最高的结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将铁-56的原子转变为更重的元素,必须继续将质子添加进铁原子中。强力将质子和中子紧紧束缚在原子核中,但强力仅在极短的距离内起作用。尽管强力强度是库仑力的百倍,但库仑力是长程力,带正电的原子核因相互排斥而难以融合质子。由于库伦势垒过高,超重元素无法通过恒星内部的质子或α粒子俘获方式形成,并且铁-56通过质子俘获所需的平均时间远超恒星的寿命。于是,在恒星内部,只能通过中子俘获的方式获得超重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子由于不带电,比质子更容易接近原子核,并被强力束缚。这种过程被称为中子俘获。中子俘获分为慢中子俘获过程(s过程)和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末期(红超巨星),内部积累了大量铁元素,并存在极高密度的中子流(高达每立方厘米10的8次方个)。铁-56俘获一个中子变为铁-57,随后发生β衰变(释放一个高能电子),生成比铁高一个序号的元素钴,即Co-57。Co-57通过中子俘获继续生成更重的元素。

慢中子俘获在低温下进行,过程缓慢,若生成物的半衰期短,则可能在下一次中子俘获前便已衰变,因此,s过程仅能生成少量超重元素。而快中子俘获过程迅速,可以在超新星爆发期间生成大量超重元素。在双中子星合并事件中,中子短时间内溃散并迅速衰变为质子,也能产生大量超重元素。

因此,形成比铁更重的元素,至少有三种途径:

(1)大质量恒星演化为红超巨星时,通过慢中子俘获过程,生成少量超重元素;

(2)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大量超重元素;

(3)在超新星爆发期间,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产生大量超重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上的元素繁多,其中一些超重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如存在于肌肉和骨骼中的铜,头发和皮肤中的砷,以及心肌和骨骼肌中的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元素,最终都可追溯至至少45亿年前的超新星爆发或双中子星合并事件。我们体内的元素,就是那场宇宙爆炸的残余尘埃。我们皆来自宇宙的璀璨星辰。

这样的事件,在宇宙中天天上演,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平均每个世纪就有1至2次的超新星爆发。我们夜晚仰望的银河,实际上是超新星爆发后遗留物质遮挡了银河系中心光线的显现。

在红外望远镜下,这些残骸呈现出明显的放射状,也许在某处,有另一个文明正在观察我们的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