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春荣,国家一级演员,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北京市政协常委。主演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西厢记》《红楼梦》等。李志强/摄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60周年,由北方昆曲剧院打造的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10月13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演,首次将“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与妻子李佩的故事以昆曲形式带到观众眼前。

昆曲《李佩先生》讲述了李佩与郭永怀非凡而浪漫的事业、情感与生活历程,剧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内容,特别是在郭永怀因公殉职后,李佩铭记着爱人的信仰与坚持、爱人未竟的事业,她决心要接续完成,她在国内应用语言学领域不断开拓,积极推动中美教育交流合作,输送优秀科技人才到海外留学……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生动塑造了一位杰出教育家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两弹一星”的精神密码,弘扬了一代海归赤子的家国情怀。

在紧张的排练空隙,该剧主演李佩的饰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魏春荣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分享她对人物的理解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演员与角色同频,感受与人物的灵魂交融

李佩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中国科学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她创办的“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师资班为应用外语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在剧本创作阶段,为了将人物塑造得丰富立体,团队参考了大量真实事件与历史资料,并走访了包括李佩的爱徒、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佳在内的众多相关人物。在《李佩先生》建组启动仪式上,作为剧中唯一健在的原型人物,杨佳为剧组全体人员作了动员报告:“希望李佩先生不仅是我的导师,也能成为更多人的导师。”

“身形瘦小但挺拔,眼睛很亮,笑容灿烂,做事雷厉风行,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位“中国科学院最美的玫瑰”的形象在魏春荣心中愈发生动、亲切了起来。

对于魏春荣而言,作为演员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能在舞台上演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生。每一次站上舞台,她都仿佛跨越了时空,与李佩灵魂相融,“感受这颗纯净的心,感受她的伟大、她的付出”。这是演员与角色的同频,也是一名女性与另一名女性的心灵共振。

为了保证唱腔的稳定,戏曲演员要在舞台上克制过多情感,以更好地展现技巧、打动观众。尽管如此,每当演到李佩与郭永怀分别的桥段时,魏春荣仍控制不住泪流满面,“我们演任何一个角色,其中都有一部分是演员自己,在演绎她的同时,好像也陪着她走了这一遭”。

在魏春荣看来,两人是一生挚爱,更是有着共同理想抱负、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郭永怀先生故去后,李佩先生延续了他的事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我希望通过这部戏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自己一生的付出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现在。”魏春荣说。

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之路,让昆曲活在当下

事实上,这是魏春荣从事昆曲艺术30多年来第一次出演现代戏,她坦言,这对自己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昆曲唱腔“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形体演绎,将传统的昆曲程式和现代人的行动坐卧结合到一起,也成为本戏的一个亮点。

魏春荣介绍,有一场戏演的是李佩在康奈尔大学听郭永怀的演讲时、初次看到他的情景。“这里有三大段、七八分钟的唱词,眼神和形体上,我使用了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体现女孩子看到心爱男子时的害羞,通过反复雕琢动作神态,最后呈现出来,大家反馈并不显得违和,反而很好地把昆曲的程式糅进了现代的演绎当中。”随着讲述,魏春荣做了几个手势,垂眸浅笑,眼中含情,昆曲的古典意蕴尽显其中。

拥有600年历史的昆曲艺术要如何与时俱进地融合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李佩先生》探索着答案。

“无论是李佩先生与郭永怀先生爱情的浪漫之美,还是两人分离时的凄美,都是一种美的呈现。”魏春荣说,“昆曲既适合传达‘美’,又擅长演‘情’。这部戏中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师生情、家国情,用这样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来讲述现代的故事,也是希望能在青年中有更广泛的传播”。

在魏春荣看来,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既有传承,也有碰撞。这些年来,北方昆曲剧院一方面不断打磨《牡丹亭》《玉簪记》等传统经典剧目,鼓励青年演员学习、继承,另一方面,也陆续创作、推出了一系列更加符合青年观众审美的原创剧目,其中不仅包含《红楼梦》《国风》等历史新编戏,也有《林徽因》这样现代题材的大型剧目。而此次《李佩先生》的创演,则是对昆曲现代化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和突破。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一定是因为它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昆曲600多年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作品。”魏春荣说,“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将昆曲与现代戏相融合的路径,也从《李佩先生》中获得了很多启发,他们夫妻二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其实也在不断鼓舞着我们去做更多尝试,让昆曲活在当下”。

随着国潮的兴起,近几年来,戏曲频频“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剧院,亲身感受传统艺术之美。魏春荣从不认为昆曲与年轻观众之间存在门槛,“昆曲现在被很多年轻人所喜欢,作为昆曲从业者,我们不定义观众,也希望观众不要定义自己,把自己排除在昆曲观众之外。只要相互展开怀抱、走进彼此,你就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能听懂昆曲、欣赏昆曲”。

以昆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与年轻观众共振

走进《李佩先生》的排练厅,台上的演员演得动情投入,台下的演员静坐在一旁,专注地看着台上,同样沉浸在戏中,这样的情景已成为一种常态。

“只要站在舞台上,就要对得起舞台、对得起人物。”魏春荣说。她介绍,《李佩先生》剧组演员多达近90人,不论是主演还是群演,大家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演好这场戏,把《李佩先生》的精神传播出去。随着排练的深入,她也切身感到,整部戏昂扬的精神时刻影响并塑造着青年演员,“他们都是剧中人”。

9月10日,北方昆曲剧院携《李佩先生》走进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为学生献上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中,魏春荣与剧中郭永怀的饰演者袁国良共同演绎了《李佩先生》第三场《归国焚稿》的选段,将郭永怀和李佩为了报效祖国,摆脱重重阻挠、毅然焚稿归国的壮举表现得感人至深,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响。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介绍,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向那些为实现强国梦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科技教育工作者们致敬,正是《李佩先生》的创作初衷”。

走出排练厅,《李佩先生》成为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郭永怀先生和李佩先生一生心系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传统艺术的从业者,我们希望能以昆曲形式宣传他们的精神、讴歌这一伟大时代,与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共鸣、共振。”魏春荣说。

目前,《李佩先生》正处于最后的联排阶段,首演后,10月16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60周年纪念日当天,《李佩先生》将正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

采访的最后,魏春荣发出邀请:“希望更多青年观众朋友能够走进剧场,看一次《李佩先生》。我相信只要走进剧场,一定能从这部戏中获得一些启迪,同时也能感受到600年昆曲的魅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